6月27日,山东大学“学与行”社会实践队伍在山东省威海市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对当代职高学生未来发展机会及压力探索的社会实践调研。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特别是“双减”政策后,职高教育进入新高度、新广度、新格局的时代。本次调研在队长谷艺的带领下,针对当代职高学生展开对其课业及升学压力进行调查,了解他们面临的压力的来源和他们自己对于自身压力的看法,并对此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同时,让社会更多群体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优势,打破广大人民对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以促进职高学生未来升学、就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与行”社会实践调研团采访人傅晓东针对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访了威海市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孙主任。首先,傅晓东同学针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向孙主任进行讨论并询问看法。孙主任热情地说道:“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大,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比方说:《深化职业教育的体制方案》《体制培优》《三年行动方案》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提升的意见》,今年的4月26日发文的《职业教育法》96年以来,正式实施了与其职业教育修订的话,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一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将其写入到法律体系当中,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非常大,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相信中国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是多元化的,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和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当下职业教育还面临的一些挑战,如: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欠缺,傅晓东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孙主任向我们解释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需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当前,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可能有很多的透点、赌点、难点需要我们突破,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校企合作相对来说还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这里面的话需要从很多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从法律方面,国家政策和体制方面,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需要调动,虽然说国家的职业教育法中也规定了企业怎样参与职业教育有这个义务。但是没有说企业怎样具体参与到一种程度,或者如果不参与的话,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之后,采访人傅晓东提出:职业教育是极具专业性的,直接对接职业岗位,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对于国家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您怎么看待当下这种“机会”?孙主任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的话,国家在人才方面,面临这样的现实,可能我们国家现在不缺博士,但是目前国家非常欠缺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与国家实体经济联系的比较紧密职业教育实际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国家提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面对如今教育形势的这种变化和社会的这种需求机会,作为学校来讲,未来办学的话,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进行办学。学校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在2020年1月,当时我们学校整体未来的产教融合育人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有显著成效的。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需要一到两个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9个产教融合项目进行共同开发教材,建校企合作双元团队,企业和学校分别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并且在这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下,我们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最后,我们还与孙主任讨论了关于职业教育的新政策下来之后,学校对未来的规划。对于威海市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来说,作为威海市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正在承建首批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加大实施力度,努力让广大职高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为威海市或山东省其他学校提供示范和带头作用。针对以前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更多的偏向就业,现在为高职和本科院校输送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将升学与就业两种途径双管齐下。同时,坚定找好职高教育人才培养上的精准定位,除了在培养选择上要有“宽度”,给职高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也要注重在专业技术上培养的“深度”,深入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顺应专业技术“高、精、尖”的发展需要,强化实践,突出创新。
在采访结束之后,我们还调查了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情况以及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压力的了解情况及态度。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关注社会舆论,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职高就业或升学压力的看法,并分析他们持有这种看法的原因。该项目有利于老师、家长及社会人员了解现如今的职高学生已不同于几十年之前,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压力并不少于普通高中生,本次实践调研希望打破社会对职高学生的偏见壁垒。职高教育是用特色教育对部分学生进行“对症下药”,对学生实施更好的管理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让职高学生们可以“学有所长”,促进职高学生健康成长,有更多人生的选择。
职高教育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与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层次的差别,更多的是因材施教,找到属于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的起跑线。但是任何一个起跑线都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这只是他们未来人生旅途的起点。我们希望在教育的这片广阔天地,每一位孩子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处绿洲,任凭你我展翅飞翔!“(史育文)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