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媒体纪行|“示范带”串联起和美乡村“蓝图”

发布时间:2025-07-23 10:44:4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乌江源头的贵州威宁自治县,从盐仓镇石缸洞奔涌而出的江水,不仅滋养了沿岸27万各族儿女,更在千年流淌中熔铸了多元共生的民族根脉。当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的蓝图铺展,威宁各族群众以“干”字为笔、以江水为墨,正将“示范带”化作一条流光溢彩的“丝带”,串联起乌江沿岸和美乡村“蓝图”,在黔西北大地绘就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

让千年遗产成为心灵纽带

盐仓镇的向天坟,这座被称作“东方金字塔”的彝族古建,正以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架起各民族精神共鸣的桥梁。建于宋元甚至更早的墓群,依循彝族“星人对应、魂归星辰”的信仰,与“夜郎套头葬”“僰人悬棺葬”并称西南三大古葬礼,更与十月太阳历的天文智慧一脉相承。作为世界仅存的向星建筑群,其考古学、民族学、天文学价值吸引着全球学者——春日观星台上,彝族老人用毕摩经卷解读星象奥秘;在“观日定冬夏,星柄判寒暑”的古老智慧中,触摸中华文化的厚重肌理。

如今,向天坟不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活态的文化课堂。当地将遗址保护与民俗展演结合,彝族火把节时,各族青年共跳达体舞;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建筑形制探讨中华民族天文学的同源脉络。这种文化浸润如春雨润物,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深植人心,使古老遗产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坐标。

让绿水青山淌出发展活水

炉山镇的茶山与草场,正上演着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乌撒烤茶”的清香里,各民族炒茶师傅与电商主播协作直播,让“黔绿之星”品牌走进北上广;百草坪的碧野间,牧民与养殖户共享家庭牧场经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红利化作草原上的牛羊成群。发乐村的牧歌;先锋村、可界村的茶韵;乐西村、园林村、溪街村的果香,在乌江源流的环抱中织成锦绣——各族群众共护生态、共拓市场、共享收益,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河谷地带的观光茶园更是一幅民族团结的立体画卷,各民族姑娘在茶垄间采青,游客体验炒茶工艺,老人讲述茶马古道的往事。当夕阳为乌江镀上金边,各族村民在楼下共品新茶,畅谈产业规划,“互嵌共融”的格局在茶香与笑语中悄然成型。这里的每一片茶叶、每一头牛羊,都成为联结民心的纽带,让共同发展的信念如茶树根系般深扎土壤。

让“污江”蝶变书写治理传奇

东风镇的乌江岸边,曾因煤矿污染变成“黑河”的过往,如今化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在各级党委政府引领下,各族群众肩扛手抬清理河道,企业技改转型绿色生产,昔日“污江”重现“鱼虾戏浅底,柳丝拂长堤”的盛景。跨江大桥如彩虹飞架,沿岸各族新居与乌江锦缎相映成趣,构成“新时代大禹治水”的威宁样本。

更动人的是社区里的“融合密码”,东风社区打造的互嵌式升级版,让各族居民在“共居一小区、共包责任田”凝心聚力——端午包粽大赛上,各民族大妈教姑娘缠粽绳;重阳敬老宴里,医生与各族群众也相互尊重,从“比邻而居”到“心灵相依”,江水治理的奇迹不仅重塑了生态,更凝聚了人心,让“团结治水、共享生态”成为刻在江堤上的精神丰碑。

让革命火种照亮奋进征程

二塘镇的青山翠谷间,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团结奋斗的澎湃动能。作为红一、二、六军团过境之地,速安大队曾为解放事业“血染征袍”,如今红色资源成为“行走的党课”,成为传承党的精神血脉瑰宝。当地将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退役军人创办的“红军菜”农家乐里,民族厨师用山珍烹制红色主题菜肴;红色研学基地中,各民族讲解员带领学生重走长征小道。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民族团结与红色传承同频共振。为农户传授种植技术。红色文化如同一座精神灯塔,指引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携手同行,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跨越民族的共同信念。

让田园风光绘就共富画卷

猴场镇的白泥河畔,大棚群与石林群共同书写着“农旅融合”的生动画卷。被誉为“威宁小荆州”的古镇,曾因“三省通衢”而商贾云集,如今硝灰洞的旧石器遗址与水帘洞天生桥相映成趣,大棚里的美都西瓜、麒麟瓜带着露珠被游客采摘,格寨村的苹果园与葡萄村的石林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到周末,游客在农家小院品尝美食,各族群众在“春赏花、夏摘果、秋品蟹、冬踏雪”的四季游中共享红利。

2025年“家庭农场”政策的春风,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活力,从传统农耕到观光农业的蝶变中,各族群众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他们用双手编织的不仅是田园美景,更是“共同富裕”的幸福愿景。

从盐仓古坟的星象密码到炉山茶园的协作芬芳,从东风江畔的生态蝶变到二塘山间的红色传承,再到猴场田园的农旅欢歌,威宁乌江流域的“示范带”建设早已超越地域乡土,血越世系,成为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情感纽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当文化、生态、产业、红色资源被串联成“链”,当160万各族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担当投身建设,乌江必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长河,让和美乡村的“幸福链”在云岭深处闪耀出的光芒,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起一面鲜艳的旗帜。(采写/郭翰 陈雪琴)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