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先人和老家的情结都是一首接一首涌动的诗词,一首唱也唱不完的歌,一字一词,抑扬顿挫,一高一低,百转千回。在那些诗词和歌曲中,总能读出对先人的无限思念和怀恋,听出今天后人那铿锵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读罢张新华先生的撰《宿松张氏道二公宗祠记》感赋一诗,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全诗有绵绵的思念,热切的追寻,也有深沉的忧思。通过拜谒先辈祠堂,回顾自己先辈那些年行过的路,那些年留下的故事,漫漫长路汇成漫漫历史,漫漫历史汇成慢慢回忆,让一个家族在时光的长河中也渐渐闪亮了起来,后人的每一次回望,每一次追寻,也为初心这个词,增添了充满时代光芒的亮丽彩色。
“晓梦依稀回故园,久存壮志写新篇。”诗的开头先声夺人,一个“回”字落笔千钧,对故乡的热爱呼之欲出。“久存壮志写新篇”架构起了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情感时空,使“梦回”有了情感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行程屈指三千里,秉笔铺陈六百年。”在整个首诗中发挥出了一个线索的作用,以“三千里”“六百年”的对应,对空间和时间有了一个明确,也让整首诗的发展有了一个起伏,就是在循着追寻千里的脚步中,了解六百年故事,在此能够依稀看到张氏一族背井离乡后,在他乡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过人的毅力,为自己和后辈创造出更加美好生活的画面。“三千里”直接说明先人们当年迁徙的行程。三千里有多远?鉴于过去的计量单位明显大于今天,再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后,这三千里对于当时迁徙的人来说,必定是非常漫长的道路,其艰辛不言而喻。而前面用“屈指”来定义,也反映了张氏族人身上乐观豁达的情怀,之后的“六百年”细数了道二公由江西鄱阳马迹岭迁至宿松至今,绪延六百余年,世传二十七代,为全诗涵养了厚重的历史氛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张氏一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各个领域人才辈出,恐怕就是源自身上自带的开拓和进取的本质。
诗的下半部分,一句“处世无奇德为厚”,语带双关,看似是漫不经心地描写,其实是对张氏族人美好品德的一个归纳。同时,这一句也像一个桥梁,将上下两部分串联成了一个整体,既收住了梦回中对于先人跋涉的感慨,马上就要转向对于张氏家族精神的描写,即“传家有道孝当先”,辈辈流传的孝字,也是张氏一族的根和魂。重德守孝,也是今天整个社会共同遵循的美德。
接下来的结尾正式落笔到回归的主题上,作者在“祠前稽首,然后“幽思远”,这个“远”既有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再到未来这个时间上的分别,又有前方路途漫漫,上下求索的思考。之后的“酹酒滔滔祭众贤”,是今天后辈对先人的祭奠,也是后辈与先人的对话,还有承接先人志愿,继续将张氏一族的美名发扬光大的意思。结尾简洁利落,遒劲有力,留给每一位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把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境界远大,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思考。
附:
张新华先生七律撰《宿松张氏道二公宗祠记》感赋
晓梦依稀回故园,久存壮志写新篇。
行程屈指三千里,秉笔铺陈六百年。
处世无奇德为厚,传家有道孝当先。
祠前稽首幽思远,酹酒滔滔祭众贤。
诗作者简介
张新华,1956年生于河南夏邑。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创作与美术理论研究专业。系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长寿阁记》被夏邑县长寿阁勒石,《回延安》百米书法长卷被贺敬之文学馆馆藏。现寓京华,笔耕为乐。
点评者简介
高天宏,男,执业医师(中医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内蒙古作家协会、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新州中医医院理事会理事长,出版的文学专著有随笔《高天流云博客文集》,散文集《流云心韵》上、下册,《闲人漫笔》《闲人慢笔续集》《永远的怀念》诗集《流云诗韵》,小说集《花开荼蘼》、担任微电影《谷乡之恋》《“疫”往情深》的编剧兼执行导演。他创作的微电影、散文、诗词、报告文学、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