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汝南有个“仁义井”

发布时间:2021-01-21 22:20:4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王留永 报道 通讯员朱晓吾 孔涛)在驻马店汝南县三桥镇溱头河北岸、汝正公路东侧,有一个小村庄叫仁义井村,因村庄东头有一口古井而得名,人称“仁义井”。此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提起仁义井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独揽朝政,暴行逆施,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他对上篡夺刘汉政权,对下欺压贫苦百姓,对于反对他的派系和农民起义进行血腥的镇压,尤其是对汉室宗亲的大肆屠杀更是惨不忍睹。当时的刘秀也是汉室宗亲,并且对王莽政权构成的威胁最大,是王莽的心腹大患。王莽下定决心要除掉他,贴告示捉拿他,悬赏重金和权位要取他的脑袋。刘秀就四处躲避官兵的追杀。时间长了,就留下了很多关于“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我市很多地方,也流传着不少“王莽撵刘秀”的故事,仁义井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刘秀被王莽追杀,四处逃命。一天中午,刘秀行至京汉古道溱头河北岸,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就准备歇歇脚。翻身下马后,突然看见马前蹄蹬出一个泉眼,泉水汩汩往上冒。刘秀此时干渴难忍,突然发现一泉眼,心中大喜,用手捧起水便喝,没想到泉水清凉甘甜,喝后立刻神清气爽,浑身是劲儿,便又蹬鞍上马,躲过追兵。

刘秀登基后,感念泉眼的救命之恩,就专门派人在泉眼处修了一眼井,并赐名为“仁义井”。

到东汉末年,汉桓帝统治时期,贪官遍地,朝政腐败,许多读书人不愿做官,喜欢交友游学,做一代名士。在当时的名士中,山西介休人郭林宗和河南正阳人黄叔度的名望都很大。二人志趣相投,博学多识,德才皆好,堪称正人君子。有一年夏天,山西名士郭林宗从颖川出发,专程到汝南郡正阳拜访黄叔度,一住好几天,郭林宗临别时,黄叔度亲自送行,两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走到溱头河北岸,在一口水井旁的大树下,饮水乘凉,纵论忘返。后人为纪念两位贤人,就开始保护这口“仁义井”。

据《汝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汝阳知县岳和声为“表彰先贤故迹,立叔度碑于郡城南十八里。”听村里老人讲,在民国以前,仁义井井底较深,井水清澈,井口周围用青石板铺扣,旁边树有石碑,后来石碑不复存在,解放后此井被废,只留下井口的几块石板等遗址。

为了探寻仁义井的来历,笔者采访了几位年长的老人。据他们讲,这里原来并没有村,而是先有井,后有村。很久以前,京汉古道从现在的村子中间穿过,井就在京汉古道路旁,来往行人在井边歇脚、饮水。后来,井边就有了两家干店。井周围这一带,是汝南县城一穆姓地主家的地。因为有这个井,吃水方便,两家佃户也在井旁边居住下来,再加上有一家打闲工的,共有五户人家。再后来,这里已经有了8户人家在这里居住,并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小村庄,取名叫“仁义井村”。

仁义井村不仅因“井”而得名,而且因“井”而出名。老人们都说,仁义井村周围全是沙土地,井不好打。过去不仅全村人吃仁义井里的水,方圆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这里担水。因为仁义井的水质好,村民吃仁义井里的水很少生病。传言人得了疟疾,只要喝了仁义井里的水,很快就好了。后来,仁义井里的水被人们越传越神,除了汝南县外,就连正阳、平舆、新蔡、上蔡等县的人也来这里取水治病,来取水的人经常在井边排起了长队。仁义井周围经常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民们家家户户才陆续打了压水井,来这里取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直至闲置下来。

近年来,当地党委和政府对“仁义井”古迹进行了保护。2020年秋天,这口古老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仁义井”,吸引着了河南投资公司领导的眼球,为仁义井村投资100多万元,对“仁义井”和“仁义井村”进行了全面修复和包装,建起了村史馆、娱乐亭、宣传墙,硬化了道路,美化了环境。如今,“仁义井”成为当地的一大景点,不仅是当地人游玩散心的好去处,而且还吸引不少外地人前来参观和游玩。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仁义井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在当地世代传颂,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心中对邻里之间仁义礼让、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友爱相处、和谐社会的向往,激励着人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而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续写更多“仁义井的故事”。

责任编辑:曹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