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贵州黔西:“石榴红+”绘民族交融“红”韵长卷

发布时间:2025-08-19 09:40:3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黔西市,“红”是最鲜明的底色,从民族团结的“石榴红”到革命记忆的“红飘带”;从产业振兴的“红高粱”到薪火相传的“红领巾”,一抹抹“红”交相辉映,以“石榴红+”民族融合之势,在这片土地上绘出民族同心、文化赓续、产业兴旺、少年担当的生动“红”画图,“红”品牌的底蕴愈发深厚,生命力愈发蓬勃。

绽放民族团结沃土的“石榴红”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这句生动的比喻在黔西,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以“党旗红”引领“石榴红”为抓手,黔西将党建工作与“铸牢”深度绑定,让“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的品牌理念融入日常、浸润人心。

幕下的“石榴红”晚会上,火把、飞歌、书画同台绽放,诗画交融间,不仅再现了“花都”黔西的民族智慧,更搭起了心灵相通的桥梁。

首届毕节市“红石榴”非遗大赛上,指尖的刺绣绽放千年图腾,蜡染的靛蓝晕染文化记忆,各族手艺人以技会友,让非遗在竞技中焕发新彩。

书画摄影展里,镜头定格着各族群众共话家常的笑脸,笔墨挥洒着“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皆是“五个认同”的深厚情感。

“党建+民族团结”的“指挥棒”城乡精准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常态化开展,“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如春风化雨,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深植各族党员干部、师生群众心中。

在化屋村,“红石榴”旅游品牌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农家乐里飘出各族风味的香气,民宿墙上挂着蜡染与书画的融合创作,依托“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风光,民族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示范带的“感召图”,让团结之花结出富民之果。

串联起革命精神传承链的“红飘带”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80余年前,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黔西强渡鸭池河、创建革命根据地时,与百姓结下的这份鱼水深情,如今仍是黔西最珍贵的红色遗产。

1936年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红军开仓放盐、救济群众的故事,在丘林村的石碑上、在老人的讲述中,永远鲜活。

黔西以“红色文化主题馆”作为启幕,将“红飘带”回荡在山河俊秀的城乡上空,涤荡起红色主旋律的传播影响力,串联起革命精神传承链条,以黔西北红军先进入的地域优势,历史优势,各民族与红军结下的深厚情谊,再现了民族交融的强大根基。

借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黔西让红色记忆“立”起来、“活”起来。

在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戴家大院,洪水红二六军团临时指挥所里,泛黄的文件、简陋的武器还原着当年的战斗场景;定新英雄桥旁,当地百姓与红军携手护桥的故事被反复传颂;大关镇丘林村的红军抢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前,常有党员群众驻足沉思,在静默中感悟“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定新乡英雄村是贵州省2025年“和美村寨”试点,正在进行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建设。

从实体遗址的庄重到数字展馆的灵动,黔西的红色教育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时代的温度。黔西市将大关镇丘林村、定新乡英雄村等红色美丽村庄作为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红飘带”心连着心,情靠着情,在乌蒙山的大地上,谱写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在这里,红色基因跨越代际,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教材。

生长出产业振兴新希望的“红高粱”

金秋时节,黔西的田野里涌动着红色的浪潮——11万亩订单酒用高粱穗粒饱满,2.75万吨的预计产量,是写给大地的丰收诗。

在绿化乡、雨朵镇、钟山镇等五个乡镇的收购点,筛选设备嗡嗡作响,传送带将饱满的高粱源源不断送入仓中,农户们看着过秤的粮食,脸上笑意盈盈。

这份踏实的幸福,源于一套成熟的“红色产业链”。黔西市农投公司牵头,“公司+乡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环环相扣:统一供种确保品质,分散育苗兼顾灵活,订单种植锁定销路,“保底收购+市场价浮动”的原则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黔西市农投公司是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民贸政策示范企业,公司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2024年贷款5000余万元收购红高粱,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已获民贸政策贷款贴息资金56万元。每年,公司、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和技术指导,政府牵线搭桥与酒企对接,从田间到车间,形成“种、收、加、销”的闭环。

中转库里,2条加工生产线火力全开,复试比重清选机、智能色选机各司其职,每日300余吨的加工能力保障了原粮高效转运;三个高粱加工车间里,2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分拣、包装、运输,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可观收入。红高粱不仅是酿酒的好原料,更成了各族群众共奔小康的“致富粱”,让“共同富裕”的愿景在田野上落地生根。

接续着红色基因传承力的“红领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黔西,红色基因的传承始终瞄准下一代。

校园里,“四个与共”的故事走进课堂,“五个认同”的理念融入队日活动,少先队员们在红色绘本中认识英雄,在主题队会中畅谈理想;校外,“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研学活动持续开展,孩子们在“红飘带”展馆里触摸历史,在鸭池河纪念碑前聆听故事,让革命精神在心中发芽。

这些佩戴红领巾的小小身影,是民族团结的“种子选手”。在“红石榴”非遗活动中,他们跟着各族手艺人学刺绣、画蜡染,在文化体验中学会欣赏差异;在研学路上,不同民族的小伙伴手拉手“爬雪山”、“过草地”,在互助中懂得团结的力量。“要像红军爷爷那样坚强,要让家乡更美好”,稚嫩的话语里,藏着黔西的未来。

林泉镇高锦社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高锦小学是黔西市为数不多的双语教学点。每年,高锦小学都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奋进力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从“石榴红”的团结之美,到“红飘带”的精神之脉,从“红高粱”的富民之基,到“红领巾”的希望之光,黔西的“红”品牌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相互交织的生命体。黔西市民宗局相关领导这样说道。

在这里,红色是团结的纽带,是发展的动力,是传承的火炬。贵州黔西正以“石榴红+”的创新实践,让各民族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越走越近,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书写着民族大交融、共繁荣的时代新篇。(采写:郭翰 胡静 部分图:黔西市民宗局)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