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蝉鸣悠扬的广西忻城县马蹄村,由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绘制的特殊画卷,生动记录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基层实践。威海职业学院“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在此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性地将推普工作融入乡土文化传承,以画笔为媒介,勾勒出语言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图景。
画学“推普话”,生动实践见成效
如何让普通话学习更接地气、更富成效?“石榴籽”团队探索出“以画为媒”的特色方法。在精心设计的“推普画报共创”活动中,志愿者们引导当地儿童用画笔描绘学习普通话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希望。
画笔成为最直观的语言教学工具。孩子们热情描绘学习所得,笔触间流露出对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切期盼。在童趣盎然的画作中,志愿者用清晰普通话讲解“蟒龙纹象征力量,菱形纹代表丰收”,助力 传统文化传播;麻竹笋堆旁,志愿者和村民伯伯通过手机直播,对话框弹出“山林自然生长、现挖现发、产地直发”的标准话术,展现语言赋能电商销售的实际应用。
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创作普通话画报
面对孩子“老师你们下次还回来吗?”的期待,志愿者在画卷上添上指向未来的箭头与寄语:“会的,一定要多用普通话讲更多壮乡故事,把家乡带出大山哦。” 这充满温情的互动,不仅承载着深厚情谊,更深层寓意着团队虽将离开,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静待未来开花结果。
共绘新图景,推普种子播心田
活动的尾声是一场集体创作。在志愿者“让我们把推普的故事,一起画进壮乡的夏天”的号召下,孩子们踊跃参与。长卷之上,意象丰富,破土而出的麻竹笋新芽, 象征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化作飞鸟的壮锦图案掠过红水河, 寓意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散落田野的拼音字母,如同播撒语言与知识的种子;田埂上手捧课本的小人形象, 生动体现了推普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面对孩子“老师你们下次还回来吗?”的期待,志愿者在画卷上添上指向未来的箭头与寄语:“会的,一定要多用普通话讲更多壮乡故事,把家乡带出大山哦。” 这充满温情的互动,不仅承载着深厚情谊,更深层寓意着推普工作的延续性,团队虽将离开,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静待未来开花结果。
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一起共创画卷
建立长效机制,画布之外声生不息
“石榴籽”团队的实践,不仅留下了充满温情的艺术创作,更着力探索建立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这幅凝聚着共同记忆的画卷,被悬挂于马蹄小学走廊,成为校园 “推普角”的核心地标,持续激发师生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团队精心设计的 推普画报活动模式与教材,也为当地学校留下了 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资源。
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一起用画卷打造校园文化走廊
临行前,悄悄放入志愿者背包的祝福卡片,“谢谢你们带给我的温暖”、“舍不得你们走,希望老师健康快乐”、“下一个暑假我还想见到你们”......这些朴实的文字,是这段时间孩子们对推普课堂最真挚的认可。
在忻城马蹄村,“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与当地儿童共同绘制的画卷,已超越了物质载体。它生动诠释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重要纽带,在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当乡音与国韵在童笔下交融,每一次实践都在播撒“声音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在更多乡村沃土中萌发生长,融入 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洪流,让壮乡的麻竹笋香、壮锦之美, 乘着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李海洋 吴静芳)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