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永久奋斗”实践队于6月27日至29日赴九江开展“重走九江抗战之路 唤醒青年历史担当”主题活动。队员们深入调研抗战遗址,追寻红色记忆,通过实地走访、史料研学和座谈交流,深刻感悟革命精神。此行旨在深挖当地抗战资源,凝聚奋进力量,激励新时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勇担使命,贡献青春力量。
一、走进庐山抗战博物馆,感悟全民抗战伟力
6月27日,实践队首站抵达庐山抗战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参观珍贵的文物史料、聆听现场讲解,系统地了解了九江在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与历史贡献。馆内“庐山抗战宣言”展区及国共合作历史场景复原,生动地展现了全民抗战的阔壮图景,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与此同时,团队开展博物馆影像采集工作,用镜头记录馆内的历史印记,以历史现场为课堂,搭建起“文物史料—现实解读—青年认知”的对话链条,让历史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焕发新的活力。
二、聚焦马垱炮台,探寻烽火岁月
6月28日,实践队踏入彭泽县博物馆,将目光聚焦于马垱炮台的珍贵陈列资料,开启了一段探寻烽火岁月的历史之旅。马垱炮台作为1938年马垱要塞保卫战的核心战场,在抗战时期凭借险峻地势构筑起长江防线的关键屏障,其承载的厚重历史记忆,让每一位队员都深感震撼。走进博物馆马垱炮台展区,队员们或驻足凝视展柜中的文物,或俯身研读展板上的文字说明,在专业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深入了解马垱炮台在抗战中的战略意义。
为了更全面地记录这段历史,实践队成员分工协作,利用高清相机对文物史料进行多角度拍摄。同时,他们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倾听老一辈人口述的抗战故事,将民间记忆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获取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在与曾听闻长辈讲述马垱炮台战斗场景的居民交谈时,一位队员感慨道:“这些鲜活的故事,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重温万家岭大捷,缅怀英雄壮举
6月29日,实践队来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在这里,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重温了这场被誉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他们首先走进了万家岭大捷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以及逼真的战斗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当年中国军队在万家岭地区布下天罗地网,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壮烈情景,特别是“歼敌万余”的辉煌战绩,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场战役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抗敌的磅礴力量。
随后,队员们肃穆地瞻仰了巍峨的万家岭大捷纪念碑,碑身的每一道刻痕似乎都在诉说着先烈的功绩。紧接着,他们又沿着崎岖小径,走访了保存至今的战壕遗址。队员们还围绕万家岭大捷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其精神内涵,录制了系列微课。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新媒体形式,将实地研学的心得与感悟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让万家岭大捷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此次九江抗战遗址踏访之旅,正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一次当代诠释,也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勇担复兴大任的生动写照。在实地中感悟、在对话中思考,“永久奋斗”队队员们对“什么是民族精神”、“青年何以担当”等宏大命题,有了更为具体、更为鲜活的答案。这不仅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读懂了历史,更在历史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激励着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与生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用青春步履丈量大地,用奋斗担当续写新时代的华章,让不朽的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坐标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文/吴咏霖 熊晓玲 图/李漫娜 指导老师 陈祥龙)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