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数字赋能红土韵:一堂行走的文化传承课

发布时间:2025-08-18 10:49: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为积极响应国家助力巩固拓展对口支援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灵启皖韵”实践团队于8月3日至8月8日前往安徽省六安市,走访调研六安市文旅局、茗静非遗茶空间等地,深入了解六安市当前文化传播、发展情况。此次活动以文化与“互动文娱”有机融合为核心,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开拓革命老区文化传播新途径,点亮六安市城市名片,激发六安市文化发展的新活力,为对口帮扶工作贡献青年力量。

心怀热忱,淠水之畔启皖韵

皖西故地,皋陶旧封,此为六安。这里枕着大别山的灵秀,携着淠史杭的气韵,层峦叠嶂间藏着云卷云舒,沃野千里上铺展着茵茵绿意。在六安,红色革命历史的光辉洒满大地;在六安,非遗文化交织的乐章动人心弦。怀揣着推动革命老区文化传播发展、助力对口帮扶的初心,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成员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共赴安徽六安,开启实践之旅。

商院风采·织梦六安

实践团队探访了六安市文旅局、农业局与非遗科,围绕当地文化资源挖掘、红色基因传承等痛点展开座谈。针对当地文旅面临的传播困境,小组提出了 “文化+互动文娱” 的创新方案,即以数字技术赋能主题游戏以及平台互动视频开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为深入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小组成员走进了皖西博物馆、大别山革命纪念馆、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在红色历史的沉浸式体验中,革命信仰直抵人心,这加强了团队对红色文化转化路径的思考。此外,团队拜访了六安市茗静非遗茶空间以及徽六企业,跟随制茶大师学习了鲜叶筛选、揉捻烘焙等百年技艺,并见证了制茶工艺的现代化发展。

图片1.png

团队还来到了六安市文化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坚守,拜访大别山民歌传承人王凤琴,了解六安当地民歌的特色以及传承面临的困难。

科技赋能,创新之光映皋城

实践团队打破传统文化发展的桎梏,将六安的红色革命历史与平台互动视频相融合,把六安瓜片的古法制作工艺及现代发展融入经营类游戏。在数字科技的赋能下,革命历史与代表性非遗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能被亲身感知、沉浸式学习。六安的文化瑰宝也得以跨越地域界限,被更多人熟知。团队通过亲身学习与传承,明晰了文化发展的当下困境,深切体会到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团队后续的文化传播工作筑牢了基础。

实践·感悟

五日的六安之行,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更是对责任的体悟。从茶空间里非遗技艺的温度,到茶叶工厂机器的飞速运转,团队看见了传统活化的可能;从大别山革命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文化馆里红色歌谣传承的微光,团队读懂了根脉延续的重量;从大别山民歌的生动传唱,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耸立,团队触摸到焕发新生的能量。

经过这五天的实践,“赓续” 二字在团队成员心中有了清晰具象 —— 它既是对红色信仰的执着坚守,也是对文化创新的主动担当。作为青年,唯有以脚步丈量初心,以智慧焕活传统,方能让红土大地上的红色魂脉与古老年韵在时代浪潮中愈发鲜活。(石浩伸、解成洋、刘湘湘)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