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渠水奔流处,薪火满乡野—— “精神赋能,乡野传薪”实践队豫北探索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8 10:26:1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洪钟大吕,激荡在新时代青年的心间。循着这样的精神指引,怀揣着对乡土中国的深情与探索的渴望,“精神赋能,乡野传薪”实践团队,踏上了豫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蓬勃生机的热土,探寻其在新时代的乡野大地上焕发生机、赋能发展的秘密。

第一章:希望的田野——下里街村的风物新生与精神根脉

7月14日下午,团队走访了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村内道路洁净如洗,屋舍俨然有序。“党员的门前干净了,腰杆就硬了,说话群众才愿意听”,从“清洁家园”的环境整治,到拆除违建的硬仗,再到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这一切的背后,是“五星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与党员们的模范带头。这生动诠释了“党员先示范”的引领力量,为下里街村赢得了“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殊荣,更为当地振兴铺设了坚实的组织基石与民心之路。

村中产业兴旺,特色鲜明。

午间时分,团队成员们走进挂着“农家乐”招牌的小院,店家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一锅热气腾腾的烩菜端上桌来,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小院。这顿简单的农家饭,不仅让实践团队品尝到了地道的乡味,更让人感受到了下里街村人的热情与真诚以及勤劳致富的奋斗之志。

随后,团队深入探访了村中的槐花蜜生产基地。那晶莹剔透的槐花蜜,口感绵软细腻,蕴含着当地人民对这份甜蜜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匠心。这是下里街村人精心酿造的味觉名片,也是馈赠四方游客的甜蜜心意。

科技之光点亮了传统农业的新征程。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团队参观了村中的研学温室大棚,水培等多种科技栽培模式等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农业的界限,让热带植物与沙漠植物在豫北和谐共生,展现出一幅未来农业的景象。

这蓬勃的生机背后,是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智慧支撑。他们扎根乡野,将前沿科技播撒田间,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这正是下里街村以“科技赋能农业、知识振兴乡村”的闪亮缩影与希望之窗。

集体经济激活了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

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姚村镇底蕴深厚,为下里街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村集体经济模式的创新,更是让村民以土地入股,让资源变成了资产,使农民变成了股民,共享了发展红利,走出了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共同富裕之路。这一模式不仅激活了资源,更让村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体与受益者,在集体经济的壮大中,凝聚了人心,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有山有水有精神”——姚村人自豪的口号在山谷间回荡

在党群服务中心,村支书动情地为我们讲述父辈们肩挑手扛、开山引水的艰辛岁月。当年面对无水之困,下里街村人没有退缩,以“难而不惧”的豪情,劈开太行引清流。而今日,面对发展机遇,他们坚守“富而不惑”的清醒,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持续投入于民生改善、环境提升和精神传承。

这“精神”二字,正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它早已超越艰苦创业的历史语境,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灵魂坐标。

第二章:精神的丰碑——红旗渠与南水北调的浩荡史诗

次日清晨,团队成员怀揣朝圣般的心情,向着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进发。

山路蜿蜒崎岖,雕塑巍然矗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测量队员们的故事。简陋却充满智慧的“水鸭子”测量仪,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山路一侧,是那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主干渠,它如一条玉带,紧紧缠绕在巍巍太行的腰间,见证了十万林县儿女十年鏖战、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的惊世壮举,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赞歌。

每一处遗迹,都是一页泣血史诗。仰望那被生生劈开的“两半山”,团队成员被这移山填壑的磅礴伟力深深震撼。当年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凌空除险的英勇身影如在眼前,他们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每一步都更深刻地讲述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的千钧重量。

下午,团队抵达红旗渠纪念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的悲惨历史令人心悸——旱魃为虐,赤地千里,百姓背井离乡的苦难图景触目惊心。纪念馆里陈列的修渠工具简陋到令人心酸:钢钎、破旧的棉袄、磨损的垫肩……然而,就是凭借这些原始的工具和“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人工天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在参观青年洞与红旗渠纪念馆期间,团队同步开展了直播活动,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播了红旗渠精神,这场直播不仅收获了良好反响,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精神的铸就从未停止。紧接着,团队成员参观了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这项同样堪称“国字号”的当代水利奇迹,其规划之宏伟、历程之漫长、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站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沙盘前,凝望那跨越千山万水、泽被亿万生灵的蓝色脉络,我们仿佛看到了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磅礴回响——那是一种一脉相承的、为了民族生存发展而敢于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与集体伟力。

第三章:永恒的传承——愚公志气与时代新篇  

实践的最后一日,团队走进济源市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寓言世界。从“民族精神,深沉发轫”,到“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再到“引领复兴,开创未来”,展览馆生动展现了愚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升华。它讲述了在春潮涌动的年代,愚公精神如何转化为开拓创新的锐气与“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毅,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壮阔征程;也讲述了一位位当代“新愚公”熠熠生辉的感人事迹,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愚公精神的丰富内涵——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务实奋斗、无私奉献。从古老寓言中的北山愚公,直至今日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各条战线上埋头苦干的亿万奋斗者,一种精神的血脉始终贯穿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它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执着韧劲;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制胜法宝;更是心怀家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正是支撑中华民族穿越五千年风霜雨雪、巍然屹立并不断走向复兴的深层密码。

结语:薪火映实践,乡野启新程

为期数日的“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场对豫北大地深度探索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与行动的双重洗礼。在下里街村的田间地头,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创新的活力,凝聚着村民的智慧与汗水,共同绘制出一幅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队员们通过直播互动、实地考察、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下里街村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决心。

红旗渠的渠水悠悠,不仅流淌着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辉煌历史,更激荡着新时代青年对于责任与担当的深刻思考;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蓝图,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力量与集体智慧的完美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体现着无论是改天换地的历史壮举,还是乡村振兴的细微努力,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勇于开拓的精神。

渠水滔滔映初心,乡野实践启新程。展望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感悟,继续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河南大学“精神赋能 乡野传薪”团队)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