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民族地区的振兴实践更需在文化根脉与生态禀赋中探寻特色路径。7月25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嘉”乡行者实践队走进周宁县云门村,循着畲族村落的袅袅炊烟与古韵新风,开启了一场关于民族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这座深藏于闽东山水间的畲族聚居村,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书写着“绿水青山”与“文化瑰宝”共兴共荣的振兴篇章。
实践队的脚步踏及云门畲族文化展示馆、云门寺遗址、畲乡风情民俗摄影展等角落,在与村党支部书记的长谈中,解码这个民族村落如何以创新实践激活生态价值、传承文化基因、壮大特色产业,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描摹出可感可学的鲜活样本。
古韵藏展馆 畲风焕新篇
调研首站驻足云门畲族文化展示馆,这座浸润着民族风情的建筑,早已成为畲族文化的“活态教科书”。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传统服饰上的刺绣纹样流转着千年审美,银饰在灯光下闪烁着匠人巧思,农耕器具的斑驳痕迹里藏着畲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图文展板间,畲族服饰的“凤凰装”密码、“三月三”歌会的欢腾场景、传统织锦的经纬故事徐徐展开,为实践队铺就了一条走进畲族文化深处的通道。
“文化是村子的根,护住根才能长出新枝。”村党支部书记的话语道出展馆的深意。近年来,云门村以展馆为阵地,开展畲歌传唱等非遗传承活动,让沉睡的文化遗产苏醒为振兴动能。如今,这座展馆不仅是文化保护的“保险箱”,更成了乡村旅游的“吸睛点”,源源不断的游客在这里触摸畲族历史,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文化+”的持久活力,成为民族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
镜头诉变迁 影像记振兴
畲乡风情民俗艺术摄影展的现场,与文化展馆、云门寺遗址共同编织起云门村的文化经纬。百余幅作品里,有畲药的绿意盎然,有民俗活动的欢声笑语,更有村庄从旧貌到新颜的蜕变轨迹。摄影师们用镜头定格四季流转:春有茶园吐翠,夏有溪涧潺潺,秋有稻浪翻金,冬有畲寨暖阳;更记录下村民的日常烟火——孩童追逐嬉戏的纯真、干群共商发展的热烈。
摄影展中“三月三”歌会的鲜活画面,恰是文化展馆里民俗文字的“动态续章”。歌者的嘹亮嗓音、舞者的轻盈步伐,让纸上的传统“活”了起来。这些带着温度的影像,既见证了文化传承的坚守,更映照着“生态+文旅”的融合成效,让每一位观者都能读懂云门村振兴路上的故事与深情。
干群绘蓝图 富民路更宽
与村党支部书记的深入座谈,让云门村的振兴图景愈发清晰:以特色产业为骨,以文化生态为魂,铺就富民强村之路。产业田里,畲药材种植、糯米薯栽培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金疙瘩”,“产业兴则旅游旺”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生态保护上,村庄严守生态红线,让青山绿水始终成为最珍贵的家底;文化传承中,畲歌畲舞学习小组定期相聚,“三月三”等节庆年年热闹,非遗技艺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展望未来,村党支部书记眼中满是憧憬。引入专业团队盘活景区资源,打造中小学研学基地与精酿啤酒体验馆,让文旅融合再升级。“规划先行,步步扎实”,这句朴实的话,正是云门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的秘诀。(学习大军 周宁县 供稿)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