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中增长才干、厚植情怀,6月29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薪火相传,岐黄新耕”实践团队奔赴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药囊传香,中医药文化沁入乡野
上午,农家小院弥漫着悠悠药香。团队成员围坐木桌,将艾草、冰片、广藿香、佩兰等中药材细细研磨、精准调配。队员们精心准备了数百个根据时令特点调配、具有防暑驱蚊、安神防疫等功效的中草药香囊。在村干部的协助下,同学们走进村户,将承载着健康祝福的香囊亲手送到村民手中,并耐心讲解香囊的使用方法和日常保健小知识。“这香囊戴身上,蚊虫不躲着走咯,闻着也提神!”村民李阿姨拿着香囊笑开了花。小小的香囊不仅传递了健康和关爱,更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生动体现,让村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好评。
图为实践团队员制作的香囊 王晨雪 供图
泥田躬行,农耕艰辛照见初心
午后,团队奔赴情圆农场,在负责人孙阳阳带领下踏入水田。淤泥裹住双脚,烈日炙烤肩头,队员们却热情不减。秧苗整理组的成员们围坐在田埂的木凳上,在经验丰富的村民大爷手把手指导下,学习辨识秧苗的优劣。“这根叶子发黄了,是弱苗,得挑出来。”大爷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秧苗,仔细检查,剔除病株、弱株,再细心梳理整齐。“大爷说,只有把弱苗及时剔除,壮苗才有足够的空间和养分生长,这关系到秋后的收成。”队员小李感慨道。指尖在嫩绿的秧苗间穿梭,队员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细 微环节,都蕴含着关乎生计的取舍与守护。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整理秧苗 王晨雪 供图
插秧实践组弯腰弓背,依照村民阿姨的指导“浅插稳放、株距均匀”。泥水溅湿了裤腿,腰酸得直不起身,却没人喊累。从歪歪扭扭插不进泥,到整齐成行立水田,反复尝试中,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农耕无小事,每一步都藏着收成密码。“原来插秧这么难!”队员小王直起腰感慨道。田间红色马甲的身影,既是对粒粒皆辛苦的鲜活诠释,更让劳动创造价值的种子,在青春心底深深扎根。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村民的指导下插秧 王晨雪 供图
医农交融,返乡实践赋能成长
劳动之余,团队成员将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更紧密地结合。他们身着整洁的白大褂,手持记录板,走进村舍旁的菜园田地,主动与正在劳作的村民交流。针对夏季高温和农事劳动的特点,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现场讲解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大叔,长时间弯腰锄地,收工后可以搓热双手按摩后腰的肾俞穴,能缓解酸痛。”“阿姨,天气热出汗多,煮点绿豆百合汤喝,解暑又养心。”队员们一边示范穴位位置,一边讲解简易食疗方,把看似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土方法,将守护健康的理念融入乡亲们熟悉的乡土日常。
图为实践团队员为村民讲解养生小知识 王晨雪 供图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泥土的芬芳和草药的清香中,大家不仅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中医药学子所肩负的责任——既要精研岐黄之术,也要心系民生,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张雯婧)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