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感受特区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7月中旬,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鹭岛潮涌·筑梦前行”实践团深入厦门经济特区,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寻找时代答案,在特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
溯源寻根:特区精神光照千秋
走进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生动的实物展品,将师生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改革年代。
“湖里第一炮”的巨响至今回荡在历史的天空。1981年10月15日,伴随着这声开山炮响,厦门湖里工业区正式破土动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由此翻开。实践团师生驻足在这幅历史照片前,仿佛听到了特区建设者“敢为天下先”的时代强音。
“看到‘鹭江号’游艇模型,我仿佛看到了特区建设者乘风破浪的身影。”实践团成员、一善书院学生黄可楹感慨道。这艘见证厦门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的游艇,承载着一代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记忆。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从1981年到2024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7.4亿元增长到8000多亿元,实现了千倍跨越;人均GDP从不足300美元跃升至2.5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亮眼的数字,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厦门擘画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实践团带队教师、校团委兼职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文龙为学生们现场授课:“厦门特区的发展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伟力的有力证明。”
乡村巨变:马塘精神薪火相传
离开纪念馆,实践团驱车前往同安区马塘村——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绿树成荫、白墙黛瓦的美丽乡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瘦马塘”。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村集体负债累累,是典型的贫困村。
“那时候村里穷得叮当响,年轻人都往外跑。”76岁的老村民陈阿伯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感慨万千。是什么让“瘦马塘”华丽蝶变为如今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化新农村?
答案就在马塘村史馆里。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一个个翔实的数据图表,清晰展现了马塘村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嬗变轨迹。
“不等不靠、敢闯敢试、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这16个字的马塘精神,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深入调研后亲自总结提炼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马塘村人民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走出了一条具有马塘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马塘精神到乡村振兴,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光明前景。”实践团成员陈建祥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要把马塘精神带回校园,在专业学习中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开放前沿:通江达海写新篇
厦门港,这座因港而立、因港而兴的城市的生命线,正是实践团下一站的目的地。
走进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高大的龙门吊在港口上空挥舞“钢铁臂膀”,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球物流数据……这片昔日的滩涂盐田,如今已成为连接全球的重要枢纽。
“厦门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9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14位。”保税区工作人员介绍道,“这里开通了156条航线,通达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
数字背后是厦门坚持“以港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从1981年建港初期年货物吞吐量不足50万吨,到如今跻身世界大港行列,厦门港的华丽蝶变诠释了什么叫“沧海桑田”。
“站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实践团成员苏森淼说:“厦门港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在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展示厅,实践团师生通过沙盘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直观感受了厦门港从传统港口向智慧港口转型升级的历程。自动化码头、无人驾驶集卡、智能理货系统……科技创新正在为这座古老的港口注入新的活力。
制度创新:改革试验田结硕果
作为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自贸片区承载着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在厦门自贸片区政务服务大厅,“秒批”“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等606项创新举措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过去办一个证照需要跑几个部门,现在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正在办事的企业代表李总告诉实践团成员。
数据显示,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使企业开办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平均压缩90%以上,真正实现了“厦门速度”。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片区管委会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截至目前,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606项创新举措,其中5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亮丽名片。
青春誓言:与时代同频共振
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即将结束,但厦门特区的发展故事在青年学子心中激起的涟漪却久久不能平息。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更让我明白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实践团团长、一善书院学生会戴铃敏在总结分享会上说道。
带队教师陈为泉表示:“把思政课堂搬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让学生们在实地感受中接受教育,这种沉浸式学习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富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实践团提交的调研报告中,参与学生们明确表示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站在特区建设者的肩膀上回望历史,我们更懂得了‘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内涵;面向未来展望明天,我们更明确了‘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实践团成员邱家辉的话语掷地有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厦门经济特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时代发展的脉搏,用心灵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力,在追寻领袖足迹中汲取前行力量,在解码发展密码中坚定理想信念。
正如实践团在离别厦门时集体朗诵的青春誓言:“我们将把厦门特区的奋斗精神带回校园,在学思践悟中增长才干,在知行合一中建功立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周文龙、陈为泉)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