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弘扬知农爱农精神,7月20日至8月2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董娟娥教授、副站长杨庆老师的指导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安康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开展为期14天的实地调研。团队足迹覆盖4家本土药企、中药材市场、6镇15村及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田间访谈,不仅摸清当地产业发展脉络,更敏锐捕捉到核心现状:中药材产业链尚未形成本地闭环,这一发现成为解读产业痛点、探寻破局路径的关键切口。
“外向型”特征凸显:产业链闭环断裂的现实图景
实践团调研发现,安康中药材种植与销售呈现显著“外向型”特征。村镇种植大户多为订单式种植,产前即与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企业签订供货协议,柴胡、虎杖等药材直接外销;而本地药店货架上,药品也多来自上述外地市场,“本地种植、本地加工”的产品寥寥无几。
实践团采访研发副总彭勇与党委副书记薛莉 乔诗彤供图
在4家受访本土药企中,虽有安康北医大制药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绞股蓝种植加工链条的案例,但此类本地联动覆盖面有限,未能形成“田间种植—本地加工—终端销售”的完整闭环。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经济价值未能在本地充分流转,“种植在外销、销售靠外地”的循环,直接导致本地加工、包装、品牌等增值环节缺失,产业链断裂问题突出。
断层连锁反应:上游种植环节的现实困境
产业链闭环断裂,直接影响上游种植环节。瀛湖镇响水沟村因青壮年流失,雇工成本高企,“单是除草就得花不少钱”;该村普遍种植的拐枣因缺乏加工技术,只能以鲜货外销或自耗,资源价值难以释放。
实践团采访安康本地农户 马若菲供图
吉河镇龟石沟村种植户虽有稳定订单,却仅能赚取种植环节的基础利润,加工、包装等附加值收益与本地无关。“旱情加病虫害,今年损失约50万元”,种植户赵先生如是感慨,这折射出在不完善的产业链下农户抗风险能力薄弱的现状——这些困境的背后,正是本地产业链“断链”的直接写照。
破局路径初探:校地协同的“桥梁”价值
作为衔接市场与农户的关键纽带,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指出:“建设规模化示范园区、打造“汉滨中药材”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是推动本地闭环形成的重要举措。”他们强调,破解技术难题、强化产销对接,亟需校地合作支撑。
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示范站的存在,恰为破局提供科研支点。作为扎根当地的“西农力量”,示范站在品种改良、技术转化上的积累,正是打通“种植-加工-销售”闭环的关键。实践团调研发现,示范站的存在既映照出科研成果落地的现实挑战——部分技术因未转化为农户易懂的操作规范而难以推广,本地药企与种植端对接机制待完善;也指明破局方向:以高校科研资源为纽带,推动技术落地、链接产销两端。
青春体悟:从“旁观者”到“同行人”的认知转变
这场调研打破了实践团对“安康中药材产业天然闭环”的预设,让成员触摸到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命题:产业闭环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需通过破解断裂节点、链接资源要素主动构建。
实践团结束调研后的合照 马若菲供图
出发前,“知农爱农”是理论认知;调研后,已沉淀为双向奔赴的成长。农户硬塞的青梨、药企负责人的热忱、推广站求解破局的执着,让实践团明晰:“我们不是外来帮扶者,而是产业生态同行人。”14天里,晒黑的皮肤、磨破的鞋底、熬红的双眼,写下青春注脚:知农爱农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帮扶”,而是俯身共情的“并肩同行”。
接下来,实践团将以调研所得为基础,聚焦“种植-加工-销售”闭环断裂的关键节点,联合安康中药材示范站梳理技术转化、产销对接的具体方案,让田间的声音转化为可落地的破局建议。这份扎根秦巴的青春实践,终将成为连接科研与乡土、助力产业闭环生长的坚实力量。(文/图 杨彬彬、马若菲、任怡如、刘泓宏)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