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9日,由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与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四所高校师生组成的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示范队走进贵州,深入贵阳七大实践点,用脚步丈量科创高地,感受数智变革的魅力,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时代使命的深刻内涵,在黔中大地书写了一段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研学篇章。
实践队首先走进贵州师范学院,在贵州省教育史馆系统了解贵州教育千年发展历程,深入领悟党领导下的教育强国之路,体会西部高校在文脉传承与时代创新方面的深度融合。在该校创新创业学院,一系列科技赋能的实践成果令人眼前一亮:“雏鹰展翅”项目运用机甲机器人技术将科普课堂搬进乡村;“元宝女足”项目依托大数据分析构建精准选才体系;“花开有声”项目创新听障儿童家庭互助模式,这些科技成果生动展现了青年大学生运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担当。
在贵州医科大学,实践队聚焦智慧校园建设。在IOC可视化运营平台,队员们观看了“校园大脑”如何通过三维模型实时监控数万台物联网设备,真正实现“一屏通览、一键调控”,智能节能成效显著。此外,实践队一行还观摩了临床医学组团智慧教室,集成人脸识别、语音实时转写等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形成了引领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贵医范式”,为实践队成员打开了“未来医学教育”的想象空间。
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该公司的产品深度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空间站“天宫”、北斗导航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在贵州清镇职教城,实践队前往公共实训中心,体验了“教、学、做、研、训、赛”六位一体产教融合生态。该模式依托先进实训设施与校企合作,有效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
在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的贵州交通博物馆,展品从钢钎炸药到智能交通模型、从黔桂铁路到北盘江大桥,生动展现了贵州交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史诗。实践队成员深刻理解到:贵州交通的发展史诗,既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斗精神的写照,更是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大国基建的见证,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些建设者的重要摇篮。
在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实践队沉浸式体验专利交易、技术拍卖等数字化平台运作模式,实地体验技术转化与智能制造的双向驱动力,切实感受科研成果通过数据确权等机制流向企业,成为智能制造与信息产业融合的纽带。
在贵州科学城,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的重要载体: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与贵州科学城围绕“产业联动、人才联动、教育联动、科技联动”四个方面形成“四城联动”机制,为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让实践队师生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的完整路径。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在“中国天眼”(FAST)脚下。这座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眼睛”。南仁东纪念馆里的一张张手稿、一段段影像记录着“天眼之父”南仁东22年的坚守——从选址贵州喀斯特地貌到攻克技术难关,“执着、追求、协作、创新”的科学家精神,让每一位实践队成员眼眶湿润,也让实践队的成员们明白:FAST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中国天文学研究站在了世界前沿,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宝贵财富。
此次贵州之行通过现场观摩、座谈交流、亲身体验等方式,让队员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生动的国情教育。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贵州之行作为新起点,把所见所闻内化为报国情怀与强国担当,持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立志在服务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