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0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子智核,产业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指导教师何山与周志近的引领下,依次深入昆山扬皓光电有限公司、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以及昆山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以电子信息产业调研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紧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题,借助现场教学、岗位实操、校企对话等多种形式,积极探寻职业教育与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全力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领悟科技报国的崇高使命,为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一、走进扬皓光电:对标岗位模型,打造产教融合示范样本
7月29日,实践团深入昆山扬皓光电有限公司,开启深度调研与岗位体验之旅。扬皓光电历经十五年发展,成功实现了从传统LED封装到Mini/Micro LED、柔性显示模组、智能传感模组全链条布局的转型升级,如今已成为涵盖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负责人指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重心已从成本竞争转向算法与应用场景的竞争,扬皓光电正加速推进面向AR/VR的高像素密度Micro-LED核心工艺研发,并期望与高校携手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培育适应“下一代显示”技术所需的先进工艺与专业人才。
扬皓光电人力资源部发布了涵盖工艺开发、SMT制程、EMC可靠性、AI视觉算法和供应链数字化等五类核心岗位的能力模型。这些能力模型被细化为可量化指标,既包括数字孪生、Python自动化脚本等“软技能”,也涵盖JTAG边界扫描、IPC-610E/A-610F等“硬技术”。学院教师抓住此次契机,将岗位能力清单精准映射到课程技能清单,并与企业核对实训资源,成功构建了“岗位—课程—实训”三单贯通机制。学生们在实地观摩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了专业知识与行业标准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走出去”与岗位标准的“请进来”,完成了产教融合的精准对接。
二、探访昆山昆达:解码企业发展,明确职业规划方向
7月29日,实践团深入昆山昆达,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科技探索与职业交流活动。踏入昆山昆达展示区,昆达电脑的发展历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自1982年在新竹科学园区创立以来,昆达电脑从电脑周边设备代工起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逐步发展成为全球ICT产业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历程堪称行业变革的生动缩影。几位学长学姐围坐在一起,分享了他们在昆山昆达的实习经历,这些真实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成长轨迹。面对同学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迷茫,学长学姐们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宝贵建议。他们强调,同学们不应被“专业对口”这一观念所束缚,企业更加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而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实习过程得到有效提升和体现。
昆山昆达的产品展示区宛如一间生动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固型电脑、工业级服务器、智能导航终端等产品在军工、交通、企业级应用等场景中的深度应用,让同学们真切地看到了专业知识是如何从书本上的公式、图表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强大生产力。服务器展区的阵列式机柜令人震撼,每一台服务器的研发都要经过硬件选型、兼容性测试、稳定性验证等上百道复杂工序。同学们深刻意识到,课本上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原理,都可能是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深入仁宝电子:聆听行业报告,感悟科技报国使命
7月30日,实践团深入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聆听企业负责人关于电子信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随后,团队深入学习了电脑测试岗位(DQA)的职责与技能。DQA工程师肩负着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测试、风险评估及质量控制重任,涉及跌落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等关键环节。负责人通过案例讲解,生动展示了一款笔记本电脑如何通过高温高湿测试以确保品质稳定。DQA工程师所展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三下乡”实践活动所倡导的,这种精神可以通过设计社区科技培训课程传递。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将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通过思政教育,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专业实践育人课堂”的生动范例。
实地参观测试实验室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实验室配备振动测试机、温度循环箱等先进设备,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的跌落测试,屏幕和内部组件在遭受冲击后仍能正常运行,这一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活动最后,团队参观了企业电子展厅,系统地了解了电子产品从19世纪电报到现代智能装置的发展历程。展厅陈列的早期PDA、笔记本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清晰地勾勒出技术进步的脉络。学生们围绕柔性电子技术在社会服务中的潜力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开发低成本可穿戴设备,服务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创新设想。
四、调研元宇宙创新中心:探索前沿技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新范式
7月30日,实践团深入昆山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开展主题为“电子智核,产业同行”的实践调研活动。昆山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付老师向调研团做系统报告,并与师生展开专题研讨。付老师结合产业前沿图谱,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和语音识别等维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他以大型语言模型(LLM)及生成式AI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其在工业自动化、精准医疗、智慧教育及智能制造等场景中的工程化落地路径,并着重强调了边缘智能在低时延响应与海量数据处理中的关键作用。
付老师还从政策与产业布局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元宇宙产业纵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昆山在智能制造、数字创意与创新服务领域的定位与发展。他提出了高校与产业对接的多项建议,包括联合项目实训、共建实习基地和开发实训课题等。现场互动环节,师生围绕元宇宙实训课程嵌入、数字孪生商业闭环构建及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付老师结合自身丰富实际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且专业的解答。此次调研不仅标志着学院与昆山共建“元宇宙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的正式启动,更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双方将聚焦课程体系重构、工程场景共建、评价标准互认等关键领域,全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元宇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五、总结:产教融合赋能,开启科技人才新未来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走进企业、深入一线,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认知,还在思政教育的浸润中强化了产业使命感与创新自觉性。学院同步建立了“学期课堂—暑期实践—毕业岗位”全周期培养机制,推动单次实践向可持续协同育人平台升级。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三下乡”实践,拓展产教融合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打造更多“专业实践育人课堂”,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在企业发展方面,我们强调企业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我们希望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关注技术发展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考量,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文/图 王沪宁 陈茁 郭晓毓 俞静秋 孙毓蔓 指导老师:何山 周志近)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