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旌德寻砚,文脉薪火青年继;校园承志,匠心精神学子传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5:2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15日至7月18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智研砚道,数墨传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11人赴宣城市旌德县开展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文化传承发展,强调 “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是守住文化根魂的关键,是激活乡土动能的密码。然而,不少地方传统工艺面临着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传播困境,以及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的现实挑战。合肥工业大学学子怀揣工业报国的初心,走进旌德宣砚故里,探寻传统工艺的传承新径。

旌德是中国宣砚之乡,其所产砚石,石质温润如玉,发墨细若轻烟,与宣纸、徽墨、湖笔并称 “文房四宝” 之精粹,承千年文脉,践行着“以石载道”的智慧。守护这方砚台,便是守护“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的匠人魂。

遇创客论道,悟传统新韵

7月15日,团队在宣砚文化园偶遇考察乡村支教的小米集团党委常委副书记施艳一行人。双方围绕 “传统工艺破圈”“青年赋能乡村文化” 等议题深谈,并就此达成共识:三下乡不仅是看风景,更是找痛点、解难题。传承宣砚文化,既要守住匠心,更要懂得创新传播。

走进白云坞咖啡馆,接过宣砚石雕琢的咖啡杯,冰凉的砚石肌理与蒸腾的咖啡醇香相遇。一冷一暖的碰撞中,恰显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 宣砚传承亦可在守石质本真中融时代滋味。

观工坊匠艺,品守创之魂

团队赴春林胡开文墨厂,看徽墨与宣砚的千年搭档。墨模雕刻车间里,匠人运刀力度与砚雕如出一辙;炼烟时松烟凝聚的细腻,恰似宣砚发墨的绵密。砚台与墨锭入水相融,成员读懂了这份跨越千年的默契:文房四宝传承从不孤立,正如工业报国的初心,需各领域协同坚守方得愈坚。

制砚工坊里凿石声清脆悠扬。团队凝神观摩:从 “相石如相人” 的选材,到 “依形赋意” 的设计,再到 “一刀定乾坤” 的雕刻,每道工序都彰显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严谨。团队成员尝试雕刻,宣砚石在匠人手中服帖如纸,到自己手里却不听使唤,角度稍偏便偏离纹路。匠人接过刻刀,轻抚石面感知质地,将失误浅痕化为砚边远山轮廓,令众人惊叹。由此,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一刀定乾坤” 不仅是精准,更是与石性对话的智慧 ——“守正” 是对刀工、石性的敬畏,“创新” 是吃透传统后的灵活应变。这让大家对 “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的工匠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宣砚传承既要守住技艺根基,更需与年轻一代互动焕发生机。

聆大师箴言 汲匠艺精髓

在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张旭辉正以篆刻手法在砚侧刻 “自强不息” 印铭,刀锋起落间笔意筋骨尽显。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他说:“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精益求精,才能让每方砚更接近心中极致。”

同为宣砚匠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张明老师也有独到感悟:“人在磨砚,砚也在磨人。” 人以耐心专注雕琢砚的神韵,砚则以坚硬厚重磨去人的浮躁,这份相互打磨,正是精益求精的注脚。

两位大师的话语,勾勒出工匠精神的内核:是永不止步的精进,以严苛追极致;是人与物的淬炼,在坚守中沉淀心性。这精神藏于刀凿间,显在执着里,让技艺超越技法,滋养品格,让传统工艺永葆生命力。

 

旌德之行落幕,凿石声与墨香已在团队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宣砚包浆里,是匠人 “守正” 的执着与 “创新” 的智慧。传统与现代不对立:守刀工严谨、石性本真是根基,借青年视角、现代传播是活力。团队正在开发宣砚文化展示 APP,以单页静态站点呈现,涵盖宣砚溯源、精品赏析等功能,设首页、宣砚溯源等栏目聚焦文化传播,以专业所长助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让宣砚文脉延续,匠人精神在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徐君  王文娜  金萌)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