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普语为桥,声传阡陌助振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普韵阡陌行”社会实践团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9: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普韵阡陌行”社会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开展以“促进信息流通、提升发展能力、推动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治理”为主题的推普社会实践服务。团队通过扎实走访、精准服务与深度文化体验,为这座凉山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立足社区需求,播撒普语种子

“普韵阡陌行” 团队抵达社区后,首先开展走访调研,发现部分儿童存在普通话基础薄弱、拼音认读困难等问题,许多老年人则因主要使用民族语言,存在普通话交流障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团队结合社区多民族聚居特点,面向儿童和成人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张贴普通话宣传海报、发放普通话宣传册、互动问答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普通话在日常沟通、孩子求学、成人就业中的关键作用,将 “说普通话、用普通话” 的理念悄然植入居民心中,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耕推普教学,绽放文明之花

为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团队首先对社区 “青年之家” 进行彻底清扫,随后挨家挨户将小朋友们接到活动场地。根据年龄分组,志愿者们为低年级小朋友提供拼音认读、汉字书写等基础辅导,用形象比喻帮助他们记忆;高年级孩子则专注进行课文朗读,积极备战 “中华诵读大赛”。比赛中,孩子们踊跃参与,遇到生僻字主动请教,展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大赛采用自主投票方式,评选出 “最佳诵读小能手”,获奖小朋友获得了团队准备的奖品、字帖、红色书籍及文具用品。

此外,团队还开展 “学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 主题讲座,结合彝乡生活实例,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学好普通话的意义。趣横生的手工课堂上,志愿者教授非遗团扇制作,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活动最后,团队为每位孩子送上包含暑假作业、字帖、红色书籍和文具的 “知识礼包”,助力他们的学习成长。

三、情暖空巢老人,践行孝老传统

团队始终心系社区中的空巢老人,通过走访、陪伴聊天,倾听他们讲述彝乡往事,送去温暖慰藉。志愿者们还重点服务社区老年人公益食堂,主动承担起为老人们盛饭添菜、餐后清洁打扫的工作,认真擦拭桌椅、清洗餐具,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老人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四、触摸文化根脉,体验彝族技艺

为深化民族文化理解,促进文化融合,“普韵阡陌行”团队走进彝族漆器展览馆,开启沉浸式文化体验之旅。展馆内,精美的雕花漆盒、绘有彝乡图腾的酒具散发着温润光泽与天然漆香。最令人难忘的是漆器传承人的现场教学。在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在漆器上勾勒羊角纹、火焰纹等传统纹样。指尖触碰微凉漆料,感受纹样在笔下成形,大家深刻体会到这项古老技艺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流转。

团队还走进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通过聆听工作人员对彝族文字千年演变的讲解——从古老象形符号到现代书写规范,更深刻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发展彝族语言文字并非相互替代,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普通话拓宽了彝族同胞的交流与发展空间,而彝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与身份认同的基石,其保护维系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达。

结语

此次“普韵阡陌行”团队的彝欣社区之行,以普通话推广为纽带,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播撒了语言的种子,温暖了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心灵,并在非遗传承中触摸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脉。活动落幕之际,彝欣社区居委会特意为参与成员颁发了饱含敬意的感谢信。这份沉甸甸的肯定,如同一束暖光照亮前路,更化作一股动力,激励着这支团队步履不停——他们将继续穿梭于乡村的田埂阡陌,以青春为笔、志愿为墨,在城乡之间架起沟通的纽带与文明的桥梁,用热忱与行动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更多光与热。

(文:周安琪  图:陈哲远、王韵宇 指导老师:张芮、王琨)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