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大推广力度。国家也将推普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等国家战略全局,出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在此时代号召下,河南医药大学“乡约新声,‘语’你‘童’行”推普团,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孟庄镇高村与南陈马村,在响应国家战略中播撒语言种子,在创新实践中激活乡土文化。
一、初心如磐:破乡村语言藩篱,启振兴希望之门
在辉县农村的调研中,推普团成员目睹了令人揪心的场景:不少孩子因普通话不标准,在县里的演讲比赛前望而却步,错失展示自我的机会;老人们因听不懂“医保报销”的普通话解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政策红利从身边溜走。这些现实问题,成为团队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的直接动因。他们深知,语言不应成为乡村发展的枷锁,而应化作开启乡村振兴大门的钥匙。
二、谋定而动:精准调研探实情,跨界联动启新思
深入调研,把准乡村语言脉搏。6月下旬,为了让实践精准落地,“乡约新声,‘语’你‘童’行”推普团奔赴河南省新乡市孟庄镇,与镇团委书记宋康洁展开深入座谈,一份《孟庄镇语言使用报告》如实地展现了当地的语言现状:孟庄虽属近郊,但23个行政村仍保留着浓厚的方言习惯,“f/h不分”“平翘舌混淆”等问题屡见不鲜。数据显示,当地中小学课堂普通话使用率虽达90%,但家庭场景中仅为21%,这意味着推普工作需要家校紧密联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团队成员还走访了孟庄镇中心小学、集市、卫生院,记录下“吃罢饭没”“真得劲”等高频方言词,发现“日常交流靠方言,正式场合说‘蹩脚普通话’”已成为当地的普遍现象。
跨界联动,汲取非遗文化智慧。实践开始前一周,推普团走进辉县市文化馆,与非遗剪纸传承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飘着宣纸清香的工作坊里,传承人手持剪刀,一边演示剪纸的创作,一边娓娓道来:“咱辉县剪纸讲究‘刀随心意走,纸为土地言’,就像说话得接地气。”翻开《辉县民俗剪纸集》,团队成员惊喜地发现,“喜字”“福字”的剪法里竟藏着方言密码,比如“囍”字在当地叫“双喜”。这场交流如同一场及时雨,让团队确定了“剪纸为桥,文化为魂”的推普思路。剪纸传承人还特意准备了剪纸作品,作为送给孩子们的“推普礼物”,这份礼物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语言的希望。
三、实践笃行:创新形式育新苗,多地推进促发展
孟庄课堂:剪纸为媒,让普通话扎根乡土文化。7月3日清晨,孟庄镇政府的活动室里热闹非凡,红纸与拼音卡片整齐排列,推普团的首堂“剪纸推普课”即将拉开帷幕。“同学们看这张剪纸——月亮下面有个奶奶,咱辉县叫‘月奶奶’,普通话该怎么说?”随着团队主讲人举起非遗传承人李爱荣设计的教具,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尝试,最终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齐声说出“月亮婆婆”。这堂融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课程,宛如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热浪护送:移动备课,情暖推普征程。7月7日午后,孟庄镇的日头正烈,推普团收拾完毕后,准备转场南陈马村。看着成员们背着沉重的教具额角冒汗,镇党支部书记助理冯泽方不由分说地拉开车门:“这天气步行哪行?我送你们去,正好路上聊聊村里的情况。”一路上,冯助理说道:“南陈马村以种植山楂为主,不少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卫生院’叫‘看病的地儿’,‘报销’说‘报钱’,你们教的‘医保金句’可太实用了。”他突然指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山楂林:“那片就是李建国大爷家的地,上次去镇上卖山楂,因为说不清品种,好果子差点贱卖了。”这番话让车厢里的讨论热烈起来,团队成员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山楂品种普通话对照表”。20分钟的车程,更像一场移动的“备课会”,大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着推普的方案。车停在南陈马村口时,冯助理帮着搬下教具,阳光下他额角的汗滴与团队成员的教具袋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成了这场乡土推普实践中最温暖的序曲。
南陈马村:玩中学语,让推普融入乡村生活。7月8日,推普团来到南陈马村。这个以“农耕体验+民俗旅游”为特色的村庄,每到周末便有不少外地游客,但村民们“方言迎客”的短板,成了旅游发展的小阻碍。村支书指着刻有村训的石碑,无奈地说:“游客常问‘村训啥意思’,咱村民解释不流利,多可惜。”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在这里开展了“调研+体验+实践”的立体推普活动:
在调研中,团队对全村50户家庭展开问卷与访谈,发现72%的村民意识到说不好普通话影响生意,但83%不知从何学起。为此,团队迅速制作《南陈马旅游普通话100句》,涵盖实用表达,为村民提供学习“秘籍”。体验活动中,团队在村史陈列馆组织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读改编解说词,团队成员还巧妙拆解“村魂”二字,帮助村民掌握正确发音。随后开展的“村训接龙”游戏,让村民与游客组队用普通话背诵,胜者获剪纸版村训贴画,既提升了村民普通话水平,又增进了彼此感情。最后,团队为旅游服务人员开展“应急培训”,规范日常交流用语。农家乐老板王大哥练习后表示沟通更清晰。活动结束时,村民用刚学的普通话说“欢迎你们再来”,孩子们送上拼音标注的剪纸,夕阳下,这些充满温度的作品成为推普成效的生动见证。
四、展望未来:普通话成钥匙,开启乡村振兴新篇
7月10日傍晚,推普团的实践活动接近尾声。10天的实践,“乡约新声,‘语’你‘童’行”推普团用创新方式架起了语言桥梁,让普通话真正滋润了新乡大地:孟庄镇的课堂上,剪纸与拼音共舞,如同一场美妙的舞蹈,演绎着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南陈马村的街巷里,乡音与标准语交融,仿佛是一首和谐的交响曲,奏响了乡村发展的新乐章。正如团队在总结中写道:“推广普通话不是否定方言,而是让乡村拥有更多元的表达工具,既能说清‘月奶奶’的乡愁,也能讲好新乡的发展故事。”当更多乡村孩子能用普通话讲述家乡文化,更多村民能用标准语对接广阔市场,普通话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打开通向共同富裕的大门,引领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河南医药大学“乡约新声,‘语’你“童”行”推普团)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