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辽宁大学学子调研丹东蓝莓产业,探寻原料型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4 14:34:4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为探究原料型农产品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赋能机制,7月9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鉴达带领由孙铭徽、刘铠源、王利明、杨勇豪、李梓菁、张皓组成的实践团队,赴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硕丰种养业家庭农场,开展以“原料型农产品如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基于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蓝莓产业的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前,团队在丹东市丹铁大酒店搭建临时队部,李鉴达向成员详细讲解调研路线、方针,对调研行动作出具体安排,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团队集结是调研行动的重要环节。7月9日上午,团队成员在丹东火车站站前广场毛主席像下集合,统一的队服与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着辽大学子的青春风貌。大家整理行装、核对物资,为前往实践地做好最后准备,等待出发指令。

 出发前,团队负责人李鉴达作实践前动员讲话,他提到:“同志们,马上我们就要前往实践地开展调研了。大家要注意听从指挥,团结协作,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呼声,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登车!”激昂的话语点燃了成员们的热情,大家有序登车,向着实践地进发。 

图为团队抵达实践地时的合影

经过短暂的车程,团队抵达丹东市振安区硕丰种养业家庭农场。成员们列队,在农场入口处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支青年团队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地的首次接触。背景中“辽宁大学与光同尘实践队”的旗帜与农场标牌相映,彰显着学子们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决心。 

图为团队负责人李鉴达对园区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的场景

调研行动正式展开后,团队负责人李鉴达率先对园区园主、技术主管、销售负责人等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在与园主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农场种植面积达24亩,主要种植F6和蓝丰品种,年产量10吨左右,销售渠道以大型采购商(占比70%)和零售(占比30%)为主;技术主管介绍了基质栽培与传统种植2:1的模式;销售负责人则提及当前以初级鲜果销售为主的现状。访谈为团队掌握蓝莓产业全链条信息提供了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在露天蓝莓种植区参观,众人穿行于植株间

访谈结束后,在园主的带领下,团队深入露天蓝莓种植区参观。成员们穿行于整齐的植株间,仔细观察蓝莓生长状态,不时与园主交流种植细节,对露天种植的光照、水肥管理等实际操作有了直观认识,将文献中关于“传统种植模式”的描述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更深入的理解。

 为让团队更全面了解产业情况,园主分享了多组相关图片资料,包括蓝莓果实的生长状态、枝条上密集的成熟果实、待处理及包装后的蓝莓产品等。通过这些图片,团队清晰看到从果实生长到加工包装的全流程,直观感受到初级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为分析产业链附加值提升空间提供了直观依据。

 实地调研任务完成后,团队还在实践地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成员们分工参与拔草、清理园区杂物、协助蓝莓采摘等劳动,在劳动中深化了对农业生产的理解,用实际行动为农场发展贡献力量,累计服务时长达20小时。汗水浸湿衣衫,却挡不住学子们服务乡村的热情,展现了青年学子知行合一的责任担当。 

图为团队负责人李鉴达代表团队向园主赠送辽宁大学文创笔记本留作纪念

活动尾声,团队负责人李鉴达代表团队向园主赠送辽宁大学文创笔记本留作纪念,象征着此次调研实践的圆满落幕与校地情谊的开端。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掌握了丹东蓝莓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与短板,更凝聚了青年学子为乡村振兴献策献力的共识。未来,团队将基于调研数据撰写相关报告,为原料型农产品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青年智慧和实践参考。(李鉴达)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