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来自聂耳故乡的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推普团,于7月14日,奔赴位于中越边境的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老寨村委会新寨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实践活动。团队立足抵边村普通话示范村建设实际需求,创新采用“课堂教学+实践调研”双轨模式,将推普工作深度融入幸福边境村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在7月17日“聂耳纪念日”策划了主题鲜明的红色推普活动,为筑牢乡村文化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
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金厂小分队赴文山州新寨小学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平安摄
推普课堂植根苗寨,文化浸润厚植情怀
新寨村地处中越边境一线,语言交流需求迫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义重大。老寨小学作为当地语言教育主阵地,475名师生中苗族占90%,壮族占10%。受限于边境山区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学生们的普通话基础较为薄弱,制约了其对外交流与发展。推普团紧扣边境地域文化特色,精心设计并开设了国画鉴赏、汉字韵律操、甲骨文中药草香囊制作等趣味盎然的特色课程。这些课堂不仅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了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境学校的语言文化教育探索了新路径。
小分队成员开展学生国画教学,郭钟慧摄
小分队成员开展“甲骨文韵律操”教学,吴怡娴摄
小分队成员开展“前后鼻韵练习”小课堂,吴怡娴摄
(小分队成员开展“笔画顺序纠正”小课堂,郭钟慧摄)
聂耳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推普凝聚认同
7月17日,时值聂耳纪念日,团队依托学校“国歌唱响国境线”红色推普品牌,精心组织了“国歌嘹亮 心声向党”主题活动。清晨,推普团成员与边境小学师生、村民代表齐聚国旗下,在薄雾晨曦中高唱国歌,让《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响彻国境线,以最真挚的方式缅怀聂耳、传承精神。随后,团队开设“聂耳小课堂”,精选《聂耳日记》中“我是为社会而生”的篇章进行诵读,并结合边境生活实际,生动阐释“语言相通方能民心相通、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此次活动以聂耳的爱国精神为纽带,将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感与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红色经典的诵读深度融合,在抵边村寨厚植了爱国情怀,强化了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聂耳纪念日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平安摄)
聂耳纪念日开展“聂耳故事推普课”活动,郭钟慧摄
实践调研深入边寨,生活场景传递“通”声
新寨村属边境民族地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受访者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为主,最大 85岁,最小 8岁,仅 10 余名青壮年参与。当地村民以苗族为主,日常用苗语和文山方言交流,普通话仅用于教育场景。尽管如此,村民普遍认可普通话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其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桥梁。因此,推普团将普通话教学巧妙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田间地头,成员们结合农耕生产,教授“播种”“施肥”“丰收”等实用词汇及“吃饭了吗?”等日常对话,把生硬的拼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在农家院落,队员们拿出精心自制的普通话学习手册,并耐心动员、指导村民使用“语博”APP中的实用课程,使普通话真正成为边民参与边境贸易、理解惠民政策、融入现代生活的“金钥匙”。同学们带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命,用真诚与耐心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普通话在乡村落地生根。
此次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推普团的边境之行,不仅显著提升了金厂镇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将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一。团队成员怀揣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初心使命,深入抵边一线,让标准“国音”与淳朴“乡音”在边境村寨和谐交融,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与长远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生动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服务边疆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与担当。 (郭钟慧 吴怡娴)
小分队开展推广普通话书签制作活动,平安摄
小分队赴新寨小学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吴怡娴摄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