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推普路 山乡振兴语先行
7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中科技大学)“荆楚青语”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龙坪乡,在群山环抱的龙潭初级中学教师办公室,对扎根乡土教育二十余载的周永芳老师进行了深度专访。本次访谈聚焦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教育、产业发展的共生关系,聆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真知。
扎根乡土二十载 见证山乡焕新颜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坪人,在这里教书已经二十多年了。”周永芳老师以质朴的开场白,道出了她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她介绍,龙坪乡坐落在武陵山区腹地,山川秀美,民风淳朴。
长期以来,农业是这片土地的根基。近年来,龙坪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同时积极拓展中药材种植、茶产业及绿色矿业,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访谈中,周老师一句韵味悠长的龙坪方言,更让实践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方言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推普筑基:打通山乡发展的“语言经脉”
谈及推广普通话在龙坪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周老师目光坚定:“掌握国家通用语,是龙坪融入现代发展大潮的桥梁。”她结合鲜活实践指出,随着当地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和产业转型加速,电商直播、旅游服务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我们的商户积极学习新营销模式,要把龙坪的优质产品送出去。但课堂之外,许多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普通话水平有限,‘彩色普通话’常成为沟通障碍。
周老师强调,学好普通话,是实现产品“出山”、信息“进山”、居民“融城”的迫切需求,关乎教育公平、信息获取、外出务工经商以及有效参与基层治理。
校园推普:春风化雨育新苗
作为推普主阵地,龙潭初级中学在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举措扎实。周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校的特色实践:严格执行课堂教学普通话要求,以语文课为主阵地,辐射所有学科;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校园语言环境,要求师生、家长入校即说普通话;创新开展“课前一首歌”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朗诵经典诗文;坚持每日“开班诵读”,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优秀文章,三年来已成浸润心田的传统。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年轻教师(其普通话水平显著提高)的带动下,学生们的发音越来越标准,像过去常见的h、f不分等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已基本消失。”周老师欣慰地说。
挑战犹存:期待多方合力破难题
尽管成效显著,周老师也坦诚道出当前推普工作的难点:“最大的挑战在于课堂之外的语言环境营造。
她指出,家庭普通话教育氛围相对薄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学习资源匮乏、阻力较大。“除了教师在校教学,我们亟需更专业、更持续的力量介入,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
周老师认为,政府虽在积极营造氛围(如要求工作人员在公务沟通中使用普通话),但个体意识的全面提升仍需时日。
寄语未来:高校助力谱新篇
对于“荆楚青语”这样的高校推普团队,周老师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团队能与乡政府、村委会紧密联动,借助基层组织的力量深入群众。”她特别强调,推广形式应更接地气,“通过围炉煮茶、乡村歌舞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将普通话学习自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推普工作真正走进乡村老百姓的心坎里。”
专访尾声,周永芳老师深情寄语龙坪的孩子们:“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用知识和梦想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把龙坪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这殷切的期望,不仅是对学子们的勉励,更是对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美好图景的生动描绘。此次专访,为“荆楚青语”团队深入探究推普工作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和实践智慧,也为后续精准助力乡村语言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通讯员赵赫晗)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