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七载壮乡行,用实践为壮锦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30 15:30: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2日至8日,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深入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实践赋能非遗传承”为核心,通过调研数据转化、创新传播落地、产业对接助力等切实行动,让壮锦从博物馆展品走向生活场景,为传统技艺传承探索出可复制的青春路径。

调研为基,将数据转化为实践方向

 7月3日,团队分两组开展调研,且调研并非终点,而是为后续实践提供精准方向。一组向村民发放问卷,系统掌握了村民对壮锦的认知程度、接受度及需求倾向,这些数据成为后续推广活动的重要依据,让团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能更贴合当地实际需求;另一组聚焦女性“她力量”,调研女性在壮锦传承中的特色优势,同时队员们主动学习织女织布技艺,观察壮锦制作基础流程,直观感受壮锦工艺的复杂性与价值,这为后续针对女性传承者制定更有效的支持措施奠定了基础。

 7月4日,队员们采访传承人母亲钱清华女士。她讲述了传承壮锦手艺的原因以及女性在制作壮锦上的独特优势,这些内容让团队更深入理解壮锦传承的文化基因和女性传承群体的重要性。基于此,团队后续的推广活动更注重发挥女性传承者的作用,让传承措施更精准地对接实际需求。 

图为队员为钱清华女士进行采访。闾婕如 供图 

从文化体验到传播落地,让壮锦“被看见”

团队积极开展多种创新传播实践活动,打破传统传播模式,扩大壮锦文化的影响力。7月5日,队员们在游客中心体验壮锦服饰,亲身感受壮锦的魅力,同时为下午的短剧拍摄做准备。当天下午,团队在连山壮锦风采区拍摄短剧,聚焦“壮锦的乡村振兴之路中创新与利益的冲突,坚守初心还是急功近利”,通过“书记坚守传统遭误解—大学生急功近利致失败—投资人终识本真创新”的剧情,向外界传递非遗传承中传统与创新需平衡的理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壮锦文化及传承理念。

7月6日,“壮锦新说”直播在多平台开启。队员们在直播中展示壮锦染料,讲解服饰纹样寓意,与观众实时互动,直播点赞量达 1.2 万,弹幕留言不断,让更多人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壮锦文化,拓宽了壮锦的传播渠道。

7月7日,粤北织梦队在福堂中心小学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 壮锦宣传活动。队员们向孩子们介绍壮锦的历史、天然染料以及相关典故,在创作环节引导孩子们临摹简单回纹图案后发挥想象创作。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壮锦文化,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培养了潜在的传承力量。 

图为队员为福堂中心小学进行授课 闾婕如 供图

助力发展,为壮锦传承注入新动能

7月8日,传承人冀麒宇开展讲座,分享壮锦产业发展路径。其成立的合作社与网易、李宁联名,将壮锦纹样印在潮牌上,还获得 “全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奖牌”,在发展中坚持品质为先。队员们认真学习其成功经验,思考如何进一步助力壮锦产业发展。

当天下午,队员们对冀麒宇进行专访。他提到壮锦曾只剩一人坚守,如今能带动 2 万人增收,靠的是守正创新,还介绍了自己创作的便携式织机,让织锦不受场地限制。团队将这些宝贵经验和创新做法进行整理传播,为更多人了解壮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壮锦传承吸引更多关注和支持。

图为冀麒宇开展讲座 闾婕如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实践行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壮锦文化,更为壮锦的传承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的实践成果显示,壮锦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连山壮锦合作社也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充分展现了实践在推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讯员 吕莹 梁紫琳)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