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之下,青梅的采摘也来到了尾声,在福建师范大学有这样一支暑期实践队,怀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产业发展的决心,走进福建省永泰县,开展以 “激活青梅产业活力,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以青春担当让青梅香飘更远,用务实举措为乡村振兴添力。
深扎田间地头:探寻产业发展的 “现实困境”
实践队率先来到青梅种植基地,和农户们坐在田埂上倾心交流。“今年青梅收成不错,但收购价低,化肥农药又贵,忙活下来剩不下多少”“摘果子全靠爬梯子,昨天摔了一跤,碰坏的果子人家根本不要”…… 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种植过程中的难处。
队员们重点围绕采摘手段、破损果比例、“石头梅” 影响等方面展开调研,当聊到推广新品种时,农户们顾虑重重:“种老品种十几年了,换品种要是不适应,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这些担忧既反映出农户对种植风险的谨慎,也体现了他们对新品种带来实际收益的不确定感,更凸显了推动品种改良工作需破解的信任与保障难题。之后,队员们走访了梅满天下、梅百华等加工企业,了解到传统加工方法耗时久、人工费用高、数字化设备欠缺等发展难题。一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亟需从“量”向“质”转变,为产业注入持久动力。
科技赋能产业:点亮提质增效的 “发展明灯”
围绕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实践队积极行动,邀请企业负责人、种植户以及专家共同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在会上,专家介绍青竹梅这一新品种,不仅每亩能实现 20% 的增产,果子破损率也从原来的 40% 降到了 15%,经核算,每亩地由此可多收入800元。这样实实在在的效益呈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真切感受到了品种改良带来的曙光与希望。
实践队并未止步于此,紧接着又参与了当地企业举办的技术培训会。培训会上,专家们抛开晦涩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细致讲解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种植户急需的知识,在现场演示了矮化剪枝技术。这些实用的内容让种植户们收获满满,也为他们科学种植青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坚定了大家提升种植效益的信心。
挖掘文化底蕴:开辟品牌营销的 “特色道路”
走进梅百华青梅文化馆,介绍员感叹道:“永泰青梅有上千年历史,‘梅开五福’的传说现在没多少人知道了”,队员们意识到了文化对产业赋能的重要性。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让青梅产业跳出单纯的种植加工范畴,赋予产品独特的精神价值与记忆符号,而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更能增强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古老的青梅在新时代焕发别样生机。
凝聚多方合力:绘制乡村振兴的 “美好画卷”
实践接近尾声时,闽韵梅乡社会实践队与永泰当地的龙头企业展开深入交流。队员们感悟到:科技赋能需扎根本土,人文关怀要贴近民生;在创新驱动与责任坚守中,青春之火正为乡村华章注入不竭动力。以青梅产业为桥梁,以实践为学习课堂,此次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未来,期待更多青年能带着所学知识投身乡村发展,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 施诺菲 苏涵 姚佳依)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