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安徽农业大学:赴稻麦科技小院开展助农技术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8 15:13: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14日至15日,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稻麦科技小院实践团在王智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稻麦科技小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围绕土壤-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及土壤氮素有效性进行科研探究,为改善相关水稻种植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同时通过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种植情况,推动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图为稻麦科技小院水稻生长状况。陈禹霏 供图

一、科研探究:聚焦土壤与作物养分关系

抵达稻麦科技小院后,实践团便投入到紧张的科研探究中。王智老师首先向成员们介绍了此次实践的核心内容,即深入研究土壤-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机制,尤其是土壤氮素有效性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在实验田旁的简易实验室里,王智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对采集回来的土壤样本进行处理。“土壤氮素是水稻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王智老师一边演示土壤样本的研磨操作,一边向成员们讲解,“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测定不同土层、不同地块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及存在形态,分析其有效性。”

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土壤样本的筛选与称重,有的进行化学试剂的配置,有的操作检测仪器。在测定土壤氮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员们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仔细记录每一组数据。

二、田间调研:实地了解水稻种植现状

除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实践团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水稻的生长状况。在水稻种植区,王智老师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不同品种水稻的生长特性,以及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

“你们看这片水稻,叶片颜色偏黄,很可能是氮素供应不足导致的。” 王智老师指着一株水稻说道,“这也印证了我们在实验室检测到的部分地块土壤氮素含量偏低的结果。” 实践团成员认真观察水稻的株高、分蘖数等生长指标,并一一记录下来,为后续的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对当地水稻种植的灌溉方式、施肥频率及种类等情况进行了了解。通过与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交流,他们得知,当地部分农民在施肥时存在盲目性,往往根据经验施肥,没有考虑土壤的实际养分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三、问卷调查:倾听村民种植需求与困惑

为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实践团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周边村民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村民的种植年限、种植品种、施肥习惯、产量情况以及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耐心向村民解释问卷内容,引导他们如实填写。村民们也积极配合,将自己在水稻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告诉实践团成员。“我们家的水稻产量总是上不去,不知道是不是土壤有问题。” 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种植经验的村民向实践团成员说道,“而且化肥越施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效果却不明显。”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实践团发现,当地村民在土壤养分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存在较多困惑,对相关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较为迫切。这也让实践团成员更加明确了此次实践的意义,即通过科研探究,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 

图为实践团成员抵达稻麦科技小院后合影 陈禹霏 供图

四、实践总结:为水稻种植改善提供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实践团在土壤-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及土壤氮素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当地水稻种植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王智老师表示,此次实践活动将科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为改善当地水稻种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此次实践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建议,为当地水稻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实践团成员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深刻认识到农业科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未来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范高博 陈禹霏 )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