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赴青阳产业发展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酉华镇桑蚕基地。此次调研聚焦桑蚕叶产业,以“探产业脉络、助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亲身体验与深度走访开启了一场从桑园绿叶到县域振兴的深度探寻。作为新时代青年力量,他们用实践行动书写着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桑园劳作:触摸产业“生命脉搏”
酉华镇桑园内,成员们分散于桑林,在蚕农指导下,分辨桑叶成熟度、掌握采摘力度。这片片绿叶,是桑蚕产业的起点,承载着后续养蚕、缫丝、织绸的基础。成员们的额角渗出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在桑园的泥土里。有人被桑叶的绒毛蹭得胳膊发痒,却依然专注地按照 “留顶叶、采中叶”的规矩采摘;有人蹲在地上对比不同枝条的叶片差异,在笔记本上画下叶片形态的速写。汗水浸湿的衣衫、沾着泥土的裤脚,都成了“一叶兴产业”最生动的注脚。青年学子们在亲手触摸中,读懂了这片桑园何以成为酉华镇富民兴村的“绿色家底”,也为理解整个产业的脉络埋下了扎根实践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队长带领下体验桑叶采摘 梁迪奕 供图
匠心传承:聚焦桑蚕 “技艺密码”
团队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桑蚕产业里流淌的“技艺血脉”。“掐叶柄时要快准稳,既不能扯伤枝条,也得让摘下的叶子保持完整,这是老辈传下的‘护树采叶’法子,现在看来,其实暗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门道。”队长说道,他手里的桑叶泛着光泽,声音里带着对传统技艺的熟稔。 不远处,几位成员捧着刚采的桑叶仔细端详,叶片上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映在他们含笑的眼角眉梢。那笑容里,藏着对“一片绿叶如何蜕变成华美丝绸”的好奇,更藏着青年一代对传承技艺的跃跃欲试。这些交织的画面,恰似桑蚕产业传承的缩影:老蚕农的“手感经验”与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正在这里相遇。在他们看来,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正在于与现代产业需求的碰撞融合,而这场“青春接力”,正是让桑蚕技艺既守得住根,又迈得开步的关键。
产业探路:解码振兴 “融合路径”
走出桑园,团队沿着乡间小径深入调研,探寻桑蚕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酉华镇桑蚕产业,不仅是“种桑养蚕 的单一链条,更关联着文旅体验、品牌文创等延伸方向。团队成员走访中发现,桑叶采摘可嵌入乡村旅游,让游客参与 采桑养蚕体验;蚕茧、丝绸可打造地域文创,拓宽产业价值。这些思考,成为团队解码“桑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口,试图为酉华桑蚕产业找到“传统 + 现代”的融合发展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桑田 梁迪奕 供图
青春赋能:书写振兴 “实践新篇”
此次酉华镇桑蚕叶产业之行,让成员们从“产业旁观者”变为“发展参与者”。后续,团队将整合调研成果,聚焦桑蚕产业智能化升级、文旅融合赋能等方向,为青阳县域产业发展建言。以青春之智,助力酉华桑蚕产业破局,让这片绿叶,真正织就乡村振兴的“富兴丝路”,书写校地协同促振兴的实践新篇。(通讯员 张舒雨)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张舒雨 供图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