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为深入探寻归侨故事与文化根脉,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泉州市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福建省泉州市双阳华侨农场,开启了一场以“时光织带”为主题的深度文化体验与寻访之旅。在农场主庄燕燕女士的全程引导下,青年学子们沉浸式感受归侨生活,触摸侨批历史,完成了一次跨越代际与地域的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
归侨家访,乡音慰乡情
团队首先拜访了归侨秀梅奶奶。在秀梅奶奶家中,团队中外国语学院印尼语专业的学生们主动用印尼语与奶奶亲切交谈。熟悉的乡音拉近了彼此距离,奶奶娓娓道来当年归国历程与农场生活变迁的点滴记忆。随后,团队持续走访其他归侨老人,在探访过程中,一位老人向团队展示了其孙子演唱印尼歌曲的视频,并分享了他亲自教授孙子印尼语的经历。通过此次交流,团队深刻认识到,对于归侨群体而言,语言不仅是传承记忆的载体,更是他们寻觅文化归属感的重要纽带。在侨眷家庭中,印尼语跨越代际,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语言文化的赓续传承。
侨批寻根,纸短情长载春秋
团队在农场主带领下参观了双阳华侨农场两处侨批主题展馆。专业讲解员向团队讲述了侨批所展示的海外侨胞艰辛奋斗史与家国情怀。通过馆内实物、影像与文献,我们系统了解了侨批起源、运作方式及其在近代中外交流史中的重要地位,深刻体会到这一独特文化遗产所承载的诚信精神与家国大义。
物载侨心,南洋风物传文化
团队参观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观察到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且寓意深远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糕点印花模,它们生动融合中外文化元素,无声承载着侨胞对故土饮食传统与文化的深情坚守。博物馆内复原的华侨菜仔店,浓缩了浓郁的南洋风情,其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每一件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独特的历史故事。此外,展厅内陈列的各色归侨服饰,亦以其鲜明的异域特色和本土融合,直观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与身份印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侨乡记忆图景。
此次“时光织带”之旅,让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泉州市三下乡实践团队通过探寻归侨故事、研读侨批历史,深刻理解了赓续侨乡文脉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团队将以今日收获为基石,继续深入探寻侨乡文脉,努力做好新时代侨乡故事的倾听者、记录者与传播者。(指导老师:唐军、赵雰雰 文:刘润婷 图:娄家郡)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