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绩溪,青山如黛,田畴铺绿。7月9日,安徽农业大学"田畴链语・包罗万绩徽韵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绩溪县荆州乡,先后深入九华村、上胡家村村委会开展走访调研。团队聚焦村落农产品布局、种植加工现状等核心问题,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对话倾听民声,为乡村振兴建设探寻可落地的"徽韵方案"。
九华村:山核桃成"当家树",小作物藏大民生
"满山都是绿,那是咱的'钱袋子'哟!"在九华村的山间田埂上,村民指着漫山遍野的经济林向实践团介绍。据调研了解,九华村农产品种植呈现"以山核桃为骨架,杂粮蔬菜为补充"的格局。
从种植面积来看,山核桃以1000多亩的规模稳居首位,成为村民口中"满山都是"的当家作物;紧随其后的是玉米,家家户户零散种植的总面积约100多亩;而黄瓜、四季豆、辣椒、红薯等作物则以数十亩的规模分散分布,多为农户自给自足或小规模售卖。值得注意的是,村里还培育了"香水"等新兴坚果品种,为农产品结构注入新活力。
加工环节中,村内现存2家家庭小作坊,主要从事山核桃的初级加工。"炒货场里飘出的香味,就是咱村的烟火气。"村民笑着说。但调研也发现,该村面临劳动力老龄化(主要劳动力为50岁以上人群)、资金短缺、天气依赖性强等现实难题。"年成好时能有几百万收入,遇上天旱雨涝,山核桃减产,日子就紧巴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山区农业的脆弱性。
上胡家村:季节轮作绘蓝图,三产融合探新路
翻过一道山梁,实践团来到上胡家村。与九华村不同,这里的农产品种植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和市场化导向。"黄瓜、玉米、四季豆是'三驾马车',卖到杭州能挣不少呢!"村民热情地介绍。
数据显示,该村经济作物中,黄瓜与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四季豆次之,三者构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独特的轮作模式尤为亮眼——每年4至8月种植黄瓜、玉米,秋收后改种青菜,直接供应村内的腌菜加工厂,形成"春夏鲜蔬、秋冬腌菜"的全年生产链。山核桃在此地同样家家户户均有种植,但产量因地块条件差异较大。
调研中,村民们不约而同提到"腌黄瓜"这一特色菜品,以及依托山区生态发展的乡村旅游。"游客来了,不光买咱的山核桃,还会带点腌菜当伴手礼。"这种"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正为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机械化程度低、年轻劳动力外流等问题,仍是制约规模扩张的瓶颈。
徽韵行间寻对策,青春助力振兴路
此次调研中,两个村落虽种植结构各异,却面临相似的发展命题:如何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境?怎样让老龄化的劳动力队伍焕发活力?小作坊如何升级为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每一组数据,详细询问每一个细节,在笔记本上绘制着包含种植规划、加工升级、产销对接的乡村振兴思维导图。
"绩溪的山水里藏着智慧,更藏着机遇。"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团队将梳理调研数据,结合专业知识,为两村量身定制包含品种改良建议、加工技术升级、电商销售渠道搭建等内容的实践报告,让"田畴链语"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身影消失在徽派建筑的错落间,但那些关于土地与希望的对话,正随着山间的晚风,酝酿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新故事。(董天燚)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