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运河文化思政教育价值,7月1日至3日,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运河文化带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团队,先后赴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流淌的思政课堂”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探索运河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新路径。
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讲解运河柳孜段历史
出发前,团队聚焦“挖掘运河文化思政价值、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形式”的核心目标,从理论积淀、资源整合、实践筹备多维度发力:理论上,团队成员系统研读《中国大运河史》等著作,梳理皖北运河文化脉络并剖析扬州运河相关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上,团队通过与运河文化场馆精准对接,确定调研路线及讲解安排;同时制定安全预案、备齐实践物资、设计调研工具,为活动筑牢实践基础。
7月1日,团队首站来到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考察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及创新转化困境。在“漕运话兴衰”展区,团队成员了解到:运河不仅是古代王朝输送漕粮的核心通道,更带动了沿岸市井繁荣,成为南北物资与文化交流的纽带。在“水运连国运”展区,讲解员结合史料介绍了运河的政治意义——它并非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中央政权整合南北、巩固统一、维系帝国运转的命脉。漕粮北运支撑王朝生存,政令南达确保国家意志贯通,其兴衰起伏印证了“运河通,则天下安;运河废,则天下困”的历史规律,是古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讲解员在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介绍大运河渊源
7月3日,团队抵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治理成就墙”清晰展现了大运河的“新生”轨迹:从建国后的清淤工程,到改革开放的航运升级,再到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代代共产党人通过运河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巨型浮雕与古沉船直观展现了运河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关键作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则借助5G+VR技术,重现隋唐漕运场景,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漕工号子”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
讲解员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介绍运河古沉船
团队在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大厅合影 路人 供图
“思政课的落脚点在于‘实践’。从保护一条河,到守护一座城,再到建设一个国家,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带队老师总结道。此次实践,团队从淮北柳孜的乡土记忆和扬州运河的科技化展示中,提炼出集体主义、开放包容等思政元素,结合实践过程初步构建起“遗址实地考察-思政元素提炼-课堂教学转化”的闭环路径,这是淮北师范大学探索“文化+思政”育人的有益尝试。
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完成《皖北运河文化思政价值挖掘报告》,打造包含短视频、虚拟展馆等形式的线上思政资源库,让千年运河文脉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焕发活力,滋养时代新人成长。(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运河文化带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