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作为近代中国自强复兴的先驱,见证了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为传承和活化船政文化,闽江学院“船政星火研行”实践队于7月8日至15日,深入福州鼓楼、仓山、马尾等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研学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访与互动访谈,梳理船政文化的历史脉络,探寻传承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挖掘海权意识的觉醒与现实意义,为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探寻船政源起,感悟奋斗精神
7月8日,实践队走访中国船政文化城核心区,参观绘事院、铁胁厂、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模型、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总理船政衙门及船政学堂等地,开展调研学习。从船政的创设到海军建设、船政教育及船政文化的发展,队员们全面学习了从1866年船政创设至今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游客访谈,探讨船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随后,实践队前往马江海战纪念馆,回顾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中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队员们了解到,祠内合祀的烈士中不少是船政学堂的学子,他们坚守海疆,奋勇抗敌,用行动践行船政坚强不屈的精神传统。队员们感受到尽管海战失利,但中国海军建设的步伐未曾停滞,向海信念愈加坚定,船政精神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勇立潮头,坚定不移地走向海洋强国之路。
参访近代海军故居,传承爱国精神
船政孕育了中国近代海军,福州成为无数海军将领的故乡。10至11日,实践队走访了萨镇冰、刘冠雄、陈兆锵、陈绍宽及李世甲等近代海军名将的故居,深入梳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英雄事迹。
在萨镇冰故居,队员们了解到他年近八旬仍为抗日募捐宣传;在刘冠雄和陈兆锵故居,了解了他们在船政艰难时期推动舰船制造和海军人才培养的贡献;在陈绍宽和李世甲故居,队员们深入学习他们为捍卫海权、抗击列强的英雄事迹,深感敬佩。
参访这些海军将领的故居,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是船政建设的先驱,还是投身抗战的将领,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激发了队员们的历史担当和民族责任感。
探访海防遗迹,弘扬海权意识
15日,实践队赴三坊七巷和马尾亭江镇,走访了林则徐纪念馆、沈葆桢故居、闽安协台衙门、闽安楼、迥龙桥及亭江炮台,追溯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觉醒历程。
在林则徐纪念馆,队员们了解到林则徐曾提出既要防守又要主动出击的海防战略,主张建立船炮水军并发动民众共同捍卫海疆,为中国海权的觉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沈葆桢故居则让队员们意识到,他不仅推动了船政建设和近代海军教育体系,还在台湾抗日中英勇作战,为捍卫海疆和推动台湾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闽安协台衙门内,福州市政协委员、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丽惠作为实践队指导老师讲解到:协台衙门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海防军事衙门,其在海疆防卫和海防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近代海防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马尾区业余讲师池秋荣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迥龙桥、闽安楼。他指出,迥龙桥作为闽江口的关键控制点,体现了先辈们对水道控制的重视;而闽安楼在列强觊觎的背景下,成为守卫闽江门户、保障福州安全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海权意识在历史中的发展与传承。这段历史让队员们对“海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最后,队员们参观了亭江炮台,感受到它作为闽江口第二道防线,在鸦片战争、马江海战、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炮台的存在彰显了当时捍卫海疆的坚定决心,也印证了“没有强大海权,就没有稳固海防”的深刻道理。
此次研学,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船政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加坚定了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信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探索活化船政文化的多维方式,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海权意识,助力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文/图 赖瑶民、康雅男、张雅君、白洁玉、黄丽惠)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