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渤海大学“山闽海辽·同心语桥”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宝南村蜜柚种植基地,学习与体验蜜柚套袋技术。作为“中国蜜柚之乡”核心产区,此时的平和县的蜜柚正值生产期,青绿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给果实套上防护袋,实践队队员们跟着村民学习套袋技巧,亲身体验作物管护的辛劳,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生产环节,让三下乡的实践在乡土劳作中落地。
图1 宝南村村民正在包柚子 马艺闻摄
实践队队员跟随村委会干部来到蜜柚山林,村民们现场示范套袋流程。粗糙的手掌抚过沉甸甸的蜜柚,熟练的将套袋精准包裹果实,每一步都展现出对劳动成果的珍视。队员们认真学习操作,在实践中体会蜜柚种植从培育到管护的艰辛,理解农业生产背后的付出 。
图2 实践队向村民学习柚子套袋技术 马艺闻摄
队员们在村民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蜜柚套袋技术:先撑开防护袋轻托果实套入,再以细绳在果柄处打结固定,确保袋口紧实防渗水。起初队员们动作略显生疏,偶有套袋不稳、打结松动的情况,但大家专注观察村民手法,反复练习力度把控。随着实践深入,队员们逐渐熟练掌握技巧,青绿的蜜柚在他们手中快速穿上“防护衣”,额间汗珠映着专注神情,劳动的成就感在田间悄然蔓延。
实践队队员体验柚子套袋技术 雷佳睿摄
在练习包柚子的过程中,队员们也同时对村民进行访谈,比如“平时和供销社对接收柚子的时候,用普通话交流多吗?”,村民表示:“我们平时聊天,习惯说方言。但要是论做买卖的事情,还是普通话好用的!”
实践队队员在包柚子过程中对村民进行访谈 雷佳睿摄
望着满树整齐裹上“防护衣”的蜜柚,队员们在汗水与柚香中懂得: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乡农粗糙手掌的劳作里,藏在青年躬身实践的脚步中。这场田间之约,让“山闽海辽”的距离化为同心共行的力量,也让青春在服务乡土的实践中,扎下更深的根。(王梦阳 雷佳睿 徐卓扬)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