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青春脚步丈量榧乡,“榧常青春”实践团助力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6 13:25:5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7日,绍兴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榧常青春”实践团奔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柯桥区、诸暨市等地,围绕“千年香榧,绿色振兴”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与政府机关,通过实地走访、关键人物访谈与土壤样本采集分析,系统梳理香榧产业发展脉络,精准把脉产业痛点,并主动走进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

深入一线,把脉产业痛点

实践团成员与代表们面对面访谈交流。王锦恩供图

调研首日,团队抵达嵊州市长乐镇坎流一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干部、种植大户及企业代表等6位关键人物展开座谈。调研发现,作为全国低海拔香榧规模化种植的成功典范,坎流一村曾创下年产值超千万的辉煌,但近年面临严峻挑战: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农户收益锐减,部分农户被迫退林还田或外出务工;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弱、销售渠道单一(依赖上门收购)成为普遍困境;高海拔采摘风险大、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叠加林下空间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产业效益。

次日,团队转战柯桥区稽东镇,走访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绍兴山娃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黄望治坦言困境:尽管企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但受限于品牌知名度不高、出口空白、青年人才匮乏及深加工技术瓶颈(如开壳、后熟工艺),发展后劲不足。“香榧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采摘辛苦,年轻人不愿干,我们急需新血液和新思路。”黄总呼吁政府、高校与企业形成合力,“讲好香榧故事,做实产业根基”。在稽东镇占岙村,团队实地考察了拥有1570年“榧王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惊叹于古树资源的生态与文化价值,也思考着如何将“活化石”转化为富民“金钥匙”。

随后,团队赴诸暨市赵家镇人民政府及古来镇联谊村调研。在赵家镇,政府人员介绍了当地整合“古树资源+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打造57.5公里香榧古道、推行古树认养模式、开发香榧深加工产品(精油、巧克力等)。然而,农户马大爷的境遇折射出另一面:香榧价格低迷、销路不畅,林下种植黄精等长周期作物风险高,农户尝试意愿低。在浙江省野山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反映行业缺乏统一标准、恶性竞争激烈、农药残留隐患及出口资质不足等问题,迫切期待政策精准落地与产业规范升级。

 知行合一,社区科普播撒“香榧种子”

综合调研,“知名度低”被团队视为阻碍产业发展的核心症结之一。为破局,实践团主动出击,携带香榧样本走进绍兴城区多个社区,化身“香榧推广大使”。队员们通过生动讲解、实物展示与互动体验,向居民尤其是小朋友们普及香榧的独特生长习性(“三代同堂”)、营养价值及千年文化底蕴。“原来香榧这么有趣!我要让爸爸妈妈也尝尝!”一位小朋友的反馈让队员们倍感振奋。这场“从山林到社区”的科普行动,是大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创新尝试,旨在拓宽公众认知,为产业培育潜在消费群体。

凝聚共识,探索振兴新路径

实践团成员观察赤松茸土壤。王锦恩供图

为破解香榧产业经济瓶颈,实践团队成员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推出在林下种植赤松茸创新想法,利用香榧林荫下天然的湿润环境进行试种,其“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特点(初步测算亩均增收超3000元),旨在缓解香榧长周期投入压力,探索“以短养长”新路径。队员们细致采集土壤样本,准备返校后进行深度检测分析,为农户量身定制更精准高效的“榧-药”复合种植方案,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最大价值。

同时,团队积极拥抱新媒体,制作香榧科普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生动展示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有效扩大香榧知名度。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榧常青春”的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更为香榧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助农与市场推广的新思路。

以脚步丈量,用智慧赋能。“榧常青春”实践团将青春的汗水洒向榧乡沃土,用专业知识探索振兴新路。从林下赤松茸的“破土”试验到云端科普的“声量”传播,这群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为千年香榧产业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擘画绿色发展的崭新图景。(通讯员王锦恩)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