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天津商业大学学科背景学生组成的实践调研团队,历时8个月,跨越三省十二市,深入矿区一线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资源型地区生态修复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案。
扎根矿区:用脚步丈量生态修复之路
在180余天的调研实践中,这支平均年龄仅18岁的年轻团队走访了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大同、河南新密在内的多个典型矿区,行程累计超过5000公里。他们深入矿区现场,与矿工同吃同住,走访了300余户矿区居民,发放有效问卷2032份,开展了20余场专题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矿区一线实拍
企业访谈实拍
"在鄂尔多斯露天煤矿,我们亲眼见证了企业如何用氢能重卡替代传统运输车辆,将碳排放降低了70%;在大同的复垦区,曾经的矿坑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农场和高效运转的光伏电站。"团队队长介绍道,"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必须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
直面挑战:破解生态修复三大难题
通过系统调研,团队发现当前矿山生态修复面临三大突出矛盾:
1. 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突出
调研显示,矿山修复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7个部门,管理边界模糊导致企业无所适从。
2. 技术转化应用存在瓶颈
数据显示,我国矿山修复技术专利转化率不足30%,85%的高精度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导致修复成本较发达国家高出25%-30%。
3. 民生诉求亟待回应
问卷调查表明,61.79%的居民表示矿区环境直接影响生活质量,58.59%的居民对本地生活不满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实践: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协同"解决方案:
政企协同方面,建议成立矿山生态修复联合监管中心,整合多部门职能,建立"勘探-开采-修复-监测"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平台。在内蒙古试点中,该模式使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了40%。
技术协同方面,编制《全国矿山修复技术适配图谱》,将修复区划分为6大类型,推广"生物炭固持+超富集植物提取"等本土化技术组合。在云南某多金属矿区应用后,修复效率提升了35%。
民生协同方面 ,创新设计"股金-薪金-租金"补偿机制:居民以土地入股获取分红(股金)、参与管护获取劳务报酬(薪金)、出租闲置房屋发展民宿经济(租金)。该模式已在3个试点社区成功推行。
成果转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团队的研究成果已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设计的"碳汇收益共享基金"模式被大同市采纳,预计每年可为社区增收200万元
编制了《矿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被三地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参考依据
"大学生们的调研非常接地气,提出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可操作性。"中矿精诚科技集团吴总评价道,"特别是将碳汇交易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
青春担当:在实干中成长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实干中得到了成长。团队成员赵程成感慨到:"在平朔煤矿复垦区,我们和工人们一起种植沙棘苗,三个月后再回访时,看到幼苗已经成活,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团队指导教师表示:"这次实践让学生们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他们提出的'修复不是终点,而是新发展的起点'理念,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张译方)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