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

刀笔镌万象,方寸见乾坤——评范乾虎篆刻艺术

发布时间:2025-07-11 10:07:5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当代篆刻艺术的版图中,范乾虎以刀为笔,在石上耕耘,凭借对篆刻艺术的执着与深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其艺术履历与篆刻作品相互映照,勾勒出一位篆刻家在传承与创新间的探索轨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成就。

一、厚积薄发:艺术生涯的深耕与积淀

范乾虎长期专注于篆刻创作,自2009年起,三十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及西泠印社主办的高规格展览,从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到西泠印社“百年西泠·乐石吉金”展,这些重要平台见证了他对篆刻传统的深入挖掘与不懈钻研。201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其创作实力获得专业领域认可的标志;2023年当选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21年任职商丘慈善书画院执行院长,同时身兼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南分院理事,让他在深耕艺术本体之余,以公益活动、艺术交流为纽带,将篆刻艺术融入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脉络,拓宽了篆刻艺术的社会价值维度。这种艺术实践与社会参与的双重积淀,为其篆刻创作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二、方寸之间:篆刻作品的艺术解码

(一)章法:疏密藏天地,布局见匠心

细观范乾虎的篆刻作品,章法布局尽显巧思。在多字印作中,文字排列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依据字的形态、笔画繁简,精心调控空间节奏。如其中一幅多字印面,诸字错落分布,却因疏密得当,营造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张力,仿佛在方寸之间构建起微型宇宙,让观者于紧凑与空灵的转换中,体悟传统篆刻“计白当黑”的美学智慧。朱白文印的搭配亦别具一格,红色印面的热烈、黑色印面的沉稳相互映衬,单字与多字组合打破单调格局,展现出对布局平衡与变化的精准拿捏,每一方印都是独特的空间艺术实验,彰显着创作者对篆刻章法美学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二)刀法:刚柔相济,刀笔传情

刀法是篆刻艺术的筋骨所在。范乾虎运刀,兼具冲刀的爽利与切刀的醇厚。镌刻线条时,利落干脆中不失细腻质感,或如锥画沙般沉稳厚重,或如屋漏痕般灵动自然。笔画交接之处,处理得含蓄精妙,既显刀石碰撞的力度,又藏笔意流转的温润,使坚硬石材上的线条拥有了书法笔墨的气韵,实现了刀法与书法审美的交融。这种对刀法的娴熟驾驭与艺术化转化,让每一道刻痕都成为传递情感与审美的载体,赋予篆刻作品以生命力。

(三)风格:承古开新,独树一帜

在范乾虎的篆刻中,古玺、汉印的影子清晰可辨,传统篆刻的典雅、古朴被悉心传承。但他并未止步于摹古,而是融入个人对时代审美与艺术表达的理解。文字造型的艺术变形、线条组合的现代性考量,让作品既有古典底蕴,又具当代艺术气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使他的篆刻摆脱“复古复制”的窠臼,成为个人艺术语言的独特载体,在传统篆刻的生态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展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三、价值彰显:从个人探索到文化传递

范乾虎的篆刻艺术,对个人而言是艺术追求的成果凝结,于篆刻行业是传统篆刻当代传承的鲜活样本。他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为根基,借参展、任职、公益活动等多元渠道,让篆刻艺术走出专业圈层,走向大众视野。义写春联、“万福迎春”等活动,将篆刻与书法的艺术魅力融入百姓生活,以艺术服务社会;在专业领域的深耕与探索,则为当代篆刻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实践参照。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勇气,以及将艺术与社会联结的努力,共同构成了他篆刻艺术成就的丰富内涵,也为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添上了一抹亮色,启示后来者在传承与创新、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中,探寻篆刻艺术的无限可能 。(作者:何东)

篆刻家范乾虎近照

范乾虎简介:1984年,河南省虞城县人,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篆书篆刻刻字委员会委员、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等。

责任编辑:陈卫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