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8日,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狮城物语传薪团”社会实践团队7名文博专业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奔赴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汪家铺第一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创新融合红色文化宣讲、中华文物普及等专业特色,通过诗歌朗诵、文物解码、创意工坊等形式,致力于提升乡村中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助力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
红色课堂诵经典,推普宣讲传基因
明亮的教室内,“狮城物语传薪团”成员李丽媛站在讲台前,化身主讲人。她手持激光笔,借助精心制作的PPT,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深情讲述着感人的红色故事,引领学生们回溯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黑板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彩色标语与屏幕内容交相辉映。在推普环节,成员李丽媛细致讲解发音规范,并组织全体学生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激昂的诵读声回荡在教室,七年级学生王同学课后兴奋地表示:“以前读课文总带着方言口音,这次跟着诵读,感觉普通话更标准、更有气势、更有感情了!”
图为 团队成员带领学生诵读《少年中国说》 唐智群 供图
字里藏珍解文物,专业赋能启兴趣
如何让深奥的文物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团队成员李丽媛从日常生活中的文物元素巧妙切入。她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青铜器纹饰的寓意、陶瓷器烧制的奥秘。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迅速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原来文物离我们这么近,里面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一位同学在互动环节激动地分享感受,甚至萌生了“以后想当考古学家”的梦想。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踊跃举手参与问答,在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中,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在无形中锻炼了运用普通话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图为 团队成员为同学们开展推普+文物宣讲 唐智群 供图
方言调研摸实情,精准推普探路径
团队在活动间隙深入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调研,摸排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特别是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普及和运用情况。此外,调研过程中,他们向广大群众发放普通话和文物科普宣传手册,积极促进宣传中华文化和推普工作(推广普通话)进一步扩大推普活动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图为 团队成员在学生中开展宣传调研 唐智群 供图
通过开展系列普通话推广活动,实践团带领服务地的学生深刻领略了文化的魅力,激发并增强其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兴趣和意识。
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创新融合红色文化宣讲、中华文物普及,引导学生在感悟经典文化和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为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赋予更多能动性。团队成员表示,在实践结束后,将持续和同学们保持联系,以期开展后续的公益活动。同时,团队成员还在课间与老师、学生进行调研,后期,团队还将结合宣讲情况和调研情况撰写相关报告,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成员:李丽媛、闫泽宇、陈紫轩、唐智群、朱媛媛、张颢严、刘宇微
图为 “三下乡—狮城物语传薪团”位于汪家铺第一中学合影 李丽媛 供图
(通讯员王帅帅 程海旺)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