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留住美好乡愁 凝聚振兴力量 ——罗源白塔乡百丈村史馆揭牌

发布时间:2025-07-01 15:07: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6月30日,福建省罗源县白塔乡百丈村史馆揭牌。百丈村史馆由百丈村游客服务中心提升改造而来,具备乡村文化展示、乡村物产展销、村民议事聚会以及游客服务等多项功能,是白塔乡全面铺开“村史村志工程”的节点性事件。

为百丈村民留住乡愁

百丈村位于白塔乡西南部,北与凤坂村相邻,南与连江县交界,东临长基村,西靠梅洋村,距白塔乡政府约12公里,距罗源县城区约17公里,村域面积3.16平方公里,包含百丈、际下两个自然村。

蓝天白云下,四面青山环绕,平缓的百丈溪穿村而过。百丈村史馆位于红军广场的西南角,靠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面积约150平方米。走进村史馆,人们可以看到百丈村民祖祖辈辈是怎么生活、怎么奋斗的。

百丈村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600多年前。陈、吴、林、黄、兰等多个姓氏的老百姓,逐渐来到这个海拔约180米的溪谷小盆地间,繁衍生息。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记载,百丈溪通连邑,溪旁岩漈数十丈,漈半石中有龙井,乡人常在此祷雨。传说岩漈下的龙潭里住着神龙,古人见到神龙的白项,就把龙潭所在的村庄叫作白项村。在罗源方言中,白项谐音“百丈”,久而久之就成了百丈村。际下自然村原叫“漈下”,漈指的就是龙潭瀑布,意味着瀑布下的村落。

百丈村民世代耕读传家。村史馆里的“楹联文化”和“古厝匾额”部分,展示了百丈村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家训,用极富哲理智慧的话语告诫子孙“孝老爱亲”“守望相助”“为公为民”“淡泊名利”。这些家风家训不是挂在墙上的老古董,更是解决村里大事小情、引领村民团结共建的“金钥匙”与“航向标”。

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

百丈村留有许多红色遗址。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到来,唤醒了百丈人奋勇争先的志气,他们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时至今日,这份志气仍涌动在百丈人的血脉中。

在党建引领下,百丈村以“红绿双轮”为思路,依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党建研学教育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认种认养”模式,有效发展红冠鸡、泉水鸭养殖以及生态大米、砂糖橘种植等特色农产业。

白塔乡以百丈村为示范,创新实施“5443阵型”思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以组织建设为先手、以文化教育为纽带、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等五种形式,激发干事创业动能;紧抓守家在地的人、外出闯荡的人、上级支援的人等四类人群,聚合振兴人力资源;用活自己口袋里的钱、各方捐赠来的钱等四笔资金,让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盘活旧石板材厂、闲置矿山等三块地,用好各类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百丈村的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百丈村史馆记录了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历程。

百丈村委会常务副村长陈仲群表示:今后,来白塔乡体验红色之旅的游客,都可以在百丈村史馆,了解村庄过去的故事,感受好家风的熏陶,并享受更好的旅游服务。

全面铺开“村史村志工程”

村史馆浓缩着乡村的过往,记录着乡村的现在,寄托着乡村的未来,是保护和利用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和展示村情村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

去年4月,白塔乡启动“村史村志工程”,组织下辖的15个村庄收集材料、编写村志,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百丈村史馆正是这一项目的节点性事件。

“百丈村史馆地方虽然不大,但却承载着村庄的乡愁根、记述着村庄的文化魂、展开着村庄的振兴梦,是百丈村发展的新起点。” 罗源县委常委、白塔乡党委书记张昆鹏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百丈村而言,没有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就不可能有乡村的繁荣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希望百丈村能管理好、维护好村史馆,发挥好村史馆的学习教育、村民议事、文化传承功能。”

今后,来白塔乡体验红色之旅的游客,都可以在百丈村史馆了解村庄过去的故事,感受好家风的熏陶,并享受更好的旅游服务。(何佳媛/文 林双伟 陈建国/摄)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