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屏南,山林苍翠,万物竞发。岭下乡锥栗林中,赤松茸簇簇破土而出;长桥镇密林下,金线莲舒展金丝脉络蓬勃生长。近年来,当地创新推广立体循环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等模式,将闲置林地转化为“聚宝盆”,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兴旺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进岭下乡下南坑果场,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香。掀开黑色地膜,菌杆洁白、伞面赤红的赤松茸成簇生长,工人们穿梭其间,娴熟采摘。“目前种植面积达110亩,平均每天采收四五千斤,一年大概采收四到五茬。”屏南县黑栗子锥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昌雪介绍道。
赤松茸的种植核心,在于“锥栗林+赤松茸”的立体循环模式——锥栗树为菌类遮阴保湿,赤松茸以秸秆为原料改良土壤,形成“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链条。这种模式不仅让秸秆“变废为宝”,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正在采收的陆昌雪介绍道:“赤松茸采收期与农忙时节错开,村民们在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都能获得稳定收入。”据统计,仅赤松茸一项每年为参与农户人均增收超万元。
“今年预计将有300公斤左右的收成,有计划种植红托竹荪等新品种,让林下经济更丰富。”在长桥镇前里坪金线莲种植基地里,屏南县山谷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木金一边查看金线莲的生长情况,一边诉说着对未来的期盼。
金线莲素有“药王”之称,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需阴湿洁净的林地环境。长桥镇优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为其提供了天然温床。合作社采用仿野生技术,既保留药材的高品质,又避免对生态的破坏。长桥镇党委四级主任科员游建斌表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参与种植,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屏南林下经济的版图上,更多创新实践在持续拓展。福建天星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倪小淋通过“茯苓定型定向高产种植”“松树蔸仿野生栽培”等新技术,利用伐区废树蔸累计种植茯苓3100亩,成功总结出山区标准化种植技术并推广至周边县市,带动83名农户人均增收5.4万元。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签订鲜茯苓回收协议,保障农户利益,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与此同时,福建澄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苏好松聚焦本土山苍子产业,应用中国林科院科技成果,建成530余亩山苍子木本油料速生林示范基地,联合高校在精油提取、衍生产品开发等领域展开合作,累计带动农户增收263.7万元,流转林地促进村财收入96.3万元。这些项目不仅盘活了林间"边角料",更让生态资源实现多层级增值。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与机制的精准扶持。近年来,屏南县积极向省、市争取补助资金730万元,扶持林下经济补助项目45个;针对生产设备购置、基础配套设备建设、种苗采购等方面,对发展林下中药材50亩以上项目择优进行补助;科技特派员常态化下乡等。此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林场、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屏南县林业局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股负责人徐冠松表示,“我们将持续深挖林下经济发展空间,探索更多适合本地种植、易推广高效益的品种,同步推进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当地已形成以赤松茸、金线莲、茯苓、山苍子、铁皮石斛等"林下瑰宝"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数亿元,带动上万农户实现增收。
学习大军推荐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