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要求。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挖掘文化底蕴,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利用数字赋能、文化赋能,丰富旅游新业态,是助力景区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吉州窑概况
吉州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和镇,是我国古代一座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现存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24座窑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已发现120多种,制作工艺精湛,特色鲜明,黑釉瓷和彩绘瓷因其独特的装饰工艺,最负盛名,是吉州窑瓷器的典型代表。黑釉瓷中的木叶纹、剪纸贴花、窑变釉等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誉满世界,被多个国家列为国宝级文物进行收藏。黑釉木叶纹盏作为工艺史上唯一一种以植物叶作为装饰材料的器物,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和文化价值。据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在“北匠南迁”的条件下,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艺,对景德镇青花瓷技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吉州窑景区发展现状
为了保护、传承、开发、弘扬庐陵文化、陶瓷文化与古镇文化,2011年吉安县启动吉州窑遗址保护建设项目,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景区、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为目标。
吉州窑景区掠影
吉州窑先后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4A级景区、国家特色小镇、国家工业遗产、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国字招牌。吉州窑陶瓷文化陆续走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
景区创建范围3.86平方公里,分为“三大板块”:核心景区、农业观光旅游区和文化产业园区。景区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茅庵岭遗址展示馆、周必大纪念馆、吉州窑美食园、桥头古村民宿、宋街、丹砂渡码头、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古茶瓷博物馆、产业园大师工作室、创意工坊、印象吉州窑等,并投入使用。
(一)吉州窑的产业及传承
中国吉州窑文化研讨会
1980-1981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对吉州窑进行考古发掘。1982年,成立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同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瓷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吉安县召开。1983年,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与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合作复烧木叶纹瓷,并于1985年复烧成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逐步恢复了吉州窑已失传近600年的生产工艺,重现了木叶纹、剪纸贴花、釉下彩绘及窑变釉等产品。1984年,成立吉州窑陶瓷厂。2010年,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014年,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吉州窑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3人,县级非遗传承人32人,开创了吉州窑陶瓷传承与发展的新纪元。现有陶瓷生产企业40余家,总产值逐年提高,近年来陶瓷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从业人数400余人,产业链逐渐完善。
(二)吉州窑的文化展示
为了更好地向游客展示庐陵文化、吉州窑文化,景区建成并对外开放多个展馆及遗址遗迹展示馆。
吉州窑博物馆:吉州窑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2015年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设有7个基本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旅游观光、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展陈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千年吉州窑陶瓷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
吉州窑博物馆
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整个吉州窑景区的核心区域,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为205亩,现有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古窑包遗址共24座,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公园内可见2座古窑遗址、本觉寺塔、清都观等多处文化遗址遗迹。
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茅庵岭龙窑遗址:茅庵岭古龙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宽、保存最完整的龙窑窑炉遗迹之一,也是吉州窑24座窑包中最震撼、最集中、最壮观的遗址。2006年以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对茅庵岭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计揭露面积1750平方米,发现有龙窑6座、墙基25条、道路3条、墓葬16座、灰坑15个、挡土墙24条、排水沟2道、砖砌池子2个、储泥池1个等遗迹,出土了一批宋元明时期的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彩绘瓷、卵白釉瓷器标本,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吉州窑陶瓷文化考古史料。
茅庵岭龙窑遗址
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刘品三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生致力于吉州窑的研究与创新,能够一人完成从泥料、制瓷、配釉、彩绘、上釉到烧成等全部工艺流程。其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推陈出新,诠释新的吉州窑艺术语言,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代世界文化有机融合,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作品均为刘品三先生的精品佳作,有些甚至是孤品绝品,它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文物的崭新平台,更是一个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开馆仪式
周必大纪念馆:周必大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是江西历史上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庐陵著名的“五忠一节”之一。周必大纪念馆于2021年2月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2000平米,为赣式民居风格。馆内分为5个板块:诗书世家、宦海沉浮、中兴名臣、一代文忠、桑梓情怀,展示名臣周必大稳健持重的仕宦风采和非凡卓越的才华学识,彰显庐陵文化“文章节义”的深刻内涵。
周必大纪念馆
中国名窑作品展览馆:馆内分别陈列了中国古代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窑等窑口现代创作的作品。展品均为精心挑选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让来到吉州窑景区的游客不仅限于吉州窑瓷器,在此也能了解各名窑瓷器的特征。通过参观,游客能够进一步了解吉州窑博采众长的特点、与各名窑之间的传承关系。
中国名窑作品展览馆
吉州窑古茶瓷博物馆:吉州窑古茶瓷博物馆是一家以吉州窑茶瓷为主题,彰显古今传承特色的非营利性民办博物馆,由三个场馆组成:宋人四雅体验馆、古茶瓷博物馆、非遗传承研学馆,旨在以茶和瓷为媒,沟通世界。博物馆陈列了唐宋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制造出来的吉州窑茶具,共收藏了300多件唐宋时期的吉州窑古茶具,10大类古代实物展陈体系完整、分类清晰、产品丰富。它们不仅展示了吉州窑茶具特征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打破吉州窑仅有木叶纹的单一宣传模式,向人们述说剪纸贴花、窑变、黑釉等吉州窑诸多烧制技艺曾深受欢迎、折射出璀璨光芒的历史。
吉州窑古茶瓷博物馆
陶悦生活馆:馆内陈列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部分作品,展示了吉州窑代表作品木叶纹盏的制作流程:取土、拉坯成型、施釉、选叶、装钵、放叶、烧成和选瓷等8道工序,解析木叶纹盏的千古之谜;庭院现场演示木叶纹盏的制作:揉泥、拉坯成型、利坯成器、施釉、选叶、放叶、装烧、烧成和选瓷。在这里还可以体验拉坯、彩绘、捏塑等吉州窑传统制瓷工艺。
陶悦生活馆
(三)吉州窑的主题活动
吉州窑结合自身的特点,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有吉州窑谷雨诗会、吉州窑龙窑柴烧节、少儿陶艺大赛等。
吉州窑谷雨诗会:为延续千年庐陵文脉,弘扬和创新优秀庐陵文化,进一步引导我市广大作家诗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好地传承、光大谷雨诗会传统,推动吉安文学高质量发展,同时,助力吉州窑景区5A创建工作,提升吉州窑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2019年起,吉安市的谷雨诗会均由吉州窑景区承办。
领航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2023年吉州窑谷雨诗会
吉州窑龙窑柴烧活动:为弘扬吉州窑传统陶瓷文化,传承吉州窑陶瓷古法烧制技艺,发扬千年流传的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宣传吉州窑陶瓷文化旅游品牌,复兴吉州窑窑火,在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举行龙窑柴烧活动。柴烧活动集全体吉州窑作坊能工巧匠智慧,将各种制瓷技艺有机结合,为匠人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龙窑柴烧活动吸引了更多游客亲临吉州窑,观摩龙窑烧造活动,体验吉州窑文化,展示吉州窑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复兴,推动吉州窑旅游事业发展。
2023年第五届龙窑柴烧活动点火仪式
2017年第二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吉州窑分会场
少儿陶艺大赛:为激发广大青少年儿童创作兴趣与创新能力、提升艺术审美和综合素养,使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吉州窑文化、体验陶艺创作的无限乐趣、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吉州窑景区每年都会举办少儿陶艺大赛。通过比赛,培养青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精神,加强动手能力,感受吉州窑陶瓷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为吉州窑陶瓷产业培养后备力量。
三.吉州窑景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保护认识不足。地方百姓对吉州窑的历史脉络、文化发展理解不够,相关部门对遗迹遗址、考古文献、文物标本的研究不深。古镇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思想、考古遗址、文物成果介绍分散,讲解及展示路线的完备程度有待提升,缺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体验。
文化品牌打造不足。吉州窑历史文物、文献资料,馆藏藏品、文物标本的信息收录,政府单位考古研究、仿制研究、民间个人作坊、工作室等的工作模式有待进一步规范,缺少本地原料基地,当地人民对吉州窑形象塑造的参与度有待提升,从而尚未形成有识别力的文化品牌。
商业结构有待调整。景区各单位、企业、个体之间没有很好的协作模式,本地居民没有很好地融入进来,各种类型的门店没有较好地开发利用,文娱活动和吃住行无法激起游客的消费欲望。景区有吸引力的交流活动不足,实现文化与消费的融合较困难。
四.推动吉州窑景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考古遗址展示与古镇文化挖掘
吉州窑的多次考古发掘,充分揭露了吉州窑历史面貌,在考古学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复原出宋元时期永和镇“六街三市”的街道布局与沿赣江的码头渡口。大量的出土标本、制瓷作坊与窑炉遗迹,充分揭示了吉州窑产品的发展脉络与成熟的制瓷工艺,展现了吉州窑在宋代的鼎盛、永和镇在宋元时期“百尺楼层万余家,连廒峻宇”的盛况。要进一步把挖掘出的一系列文化脉络与成果串联起来,讲给人们听,让游客能够听得懂、听进去、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借助AR、VR、3D、4D沉浸式展厅等科技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
1.充分挖掘古镇文化遗迹
永和镇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小镇。凭借瓷业的兴盛,商贾云集,宋代时更是名列“天下三镇”之一,是庐陵文化和江右文化的典型代表。古镇有历经千年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吉州窑,现存完好的古窑包遗址24座,明清建筑117栋,以及历代众多名人在此游历、讲习、会友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遗迹名胜等,充分挖掘并讲好文化故事,彰显古镇遗迹的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
2.古窑包的展示与介绍
吉州窑古遗址位于吉安县永和镇西侧,在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的冲积平原上,密集地分布着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柘树岭、肖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24个窑包,最大的窑包高达20余米,似山岗丘陵,遗存丰富。经过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吉州窑现已完成了本觉寺岭、茅庵岭龙窑的发掘和展示,其它窑址部分做了环境整治,每个窑址还需建好指示牌,做好说明介绍,供游客参观了解。
3.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展示
1980-1981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吉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对吉州窑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重点清理了本觉寺岭窑址窑炉和斜家岭窑址作坊遗迹,并对其余23处废窑堆积逐个进行调查和小型试掘,开探方、探沟24个,揭露面积2191平方米,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503件,为研究吉州窑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初步解答了有关吉州窑的一些学术问题。
2006-201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州窑遗址多个地点进行了数次考古勘探、发掘,揭露面积6500平方米,清理了大量与瓷器制作、烧造、运输以及周边百姓生活相关的遗迹,包括龙窑6条、马蹄窑2座、上窑路4条、灰坑48个、砖砌方形池17个、辘轳车基座12个、釉缸(砖砌圆形池)38个、道路11处、砖地面7处、匣钵地面(或天井)4处、墙基116条(砖墙20条、匣钵墙18条、混合墙体78条)、排水沟8条、石柱础9个、铜钱堆1处、墓葬17座。发现的这些宋元至明清时期的窑炉、制作作坊、民居建筑、街道建筑遗迹,为研究吉州窑制瓷手工业、了解和复原永和古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基于以上发掘成果,景区以丰富新颖的艺术手法在考古遗迹处展示考古成果,同时在博物馆对考古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并展示文物标本。
4.挖掘名人文化
吉州窑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祖籍地,三朝宰相周必大、著名教育家欧阳守道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山的家乡,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解缙等历代名人曾到此寻访、会友,多有题咏和遗存。应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5.挖掘宗教思想对吉州窑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思想相得益彰,中国茶文化既包括儒家中庸、内省、柔和、凝聚的严谨伦理思想,也包括佛教省定、苦寂、内敛的宁静处世观,还有道家的五行和谐、返璞归真的自然色彩。江西是产茶的起源,即与佛僧关系密切,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 吉州窑黑釉盏浸润着弥久的佛教与道教文化,唐开元二年,韶州曹溪宝林寺禅宗慧能六祖派弟子行思在吉州青原山开设道场,使之成为全国著名佛教圣地之一,与青原山隔江相望的永和镇建有本觉寺、慧灯寺、智度寺、慧通庵、清都观。永和镇吉州窑陶瓷在潜移默化中辉映着禅宗理学思想,吉州窑的黑釉茶盏与饮茶结合,黑盏白茶相得益彰。
6.挖掘红色文化
吉安县红色文化十分深厚,永和老街还保留“打土豪分田地”“青年学徒儿童要读免费书,就要打下吉安去”等多条红色标语。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对红色标语内容进行解读,能唤起游客对烽火时代的记忆,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崇敬。
(二)做好吉州窑文化品牌保护
做好文化挖掘后,需要进行品牌保护,做好品牌保护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应对吉州窑历史文物、文献资料,馆藏藏品、文物价值标本做好信息收录,政府单位考古研究、仿制研究、民间个人作坊、工作室等应尽可能地联合规范起来、明确各自定位,打造好吉州窑的这张历史名片。
1.收集整理国内外博物馆的吉州窑瓷器馆藏文物资料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品种繁多、釉色齐全、造型丰富、烧造工艺和装饰艺术精湛高超,独创颇多,善于博采众长,所制陶瓷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间艺术特色,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各地多个博物馆把吉州窑瓷器视作镇馆之宝,为了掌握吉州窑瓷器的具体数据及馆藏情况,建议组织专业团队收集整理各地博物馆馆藏吉州窑陶瓷相关信息,建立档案。
2.将吉州窑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整理出版书籍
为了扩大吉州窑的影响,建议共享文物信息,丰富吉州窑博物馆馆藏文物并对馆藏文物进行整理、编辑成册、出版发行。
3.收集整理当地匠人的记忆
以访谈形式追溯吉州窑本土各代工匠的制瓷经验及故事,记录他们的口述,整理吉州窑的历史文化、工艺发展、传播传承,最终整理成文章。
深入大师、传承人及从业人员的工作室,探访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历程、理念、作品,通过采访整理成手册刊印,辅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景区制瓷产业。
4.政府事业单位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成立吉州窑文化研究院
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吉州窑博物馆带头做好吉州窑古陶瓷的研究和展示,产品的仿制及开发,并和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和活动,举办线上线下学术讲座,用专业术语、科技手段及科研数据呈现吉州窑产品的价值。建议整合吉州窑博物馆和古陶瓷研究所的资源,成立吉州窑文化研究院,提高行政级别,增设编制待遇,吸纳广大科研人才,留住人才,共同搭建科研交流创新平台,实现吉州窑文化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输出、学术出版和对外交流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创建吉州窑原料基地
永和自古以来就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吉州窑制瓷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天然原料。然而,现在吉州窑制瓷很少用本地原料,原因是没有专业的原料加工厂对本地原材料处理和加工。现借助吉州窑文化产业园处于建设期,应引进有实力的原料加工厂,保护性开采和利用本地原料,创办泥料厂和釉料厂,通过培养本土化人才,加强对本地原料的管理、研究、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带动当地人民加入到吉州窑生产产业里来,带动经济,提高就业率。
(三)开发现代商业经济与文化相融合模式
1.提升宋街旅游商业一条街功能
宋街是吉州窑的核心街区,是由永和镇老街区改建而成。街区原来是当地百姓经营,是永和镇本地居民的聚集之处,烟火气息浓厚。自2019年以来,宋街业态及居民逐步迁往新街区,外地商家被引进经营。因商家大多采取早出晚归的工作模式,宋街出现人员稀少,特别是白天热闹晚上冷清的景象,从而造成商家难以维持经营的状况。为了恢复当年宋街的繁华情景,应该鼓励招引约三分之一的本地居民入驻宋街经营,本地居民白天经营晚上居住,有吃住行、有娱乐、有烟火气,就会给宋街增添人气,拉动游客消费。
2.加强产业的支持
为吉州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对入驻吉州窑文化产业园的企事业单位及在园区从事陶瓷行业的人员给予各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大力的资金支持。对从事吉州窑陶瓷市场营销、宣传推广、艺术拍卖、文化交流、外出参展等活动进行补助,进一步提高吉安县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力,发挥政府扶持政策及奖励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统一组织各企业参加知名行业展览会,如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让吉州窑品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3.完善旅游质量
(1)规划多条游览线路,根据游客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游览线路,完善景区的指示牌及游线导览图,让游线清晰明了。
(2)丰富景区的讲解系统,人工讲解与电子讲解相结合,设置不同等级的收费讲解服务。
(3)规范景区停车服务,开通观光车,方便游客出行。
(4)培植当地特色非遗表演团队,丰富景区活动,降低演出成本。
(5)鼓励本地居民参与景区的建设,以旅游带动产业。
(6)通过举办特色展览吸引游客,可把国内知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请回吉州窑展览或在多个博物馆做巡回展览。
4.让艺术融于生活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艺、茶艺、陶艺、自然体验等兴趣爱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可以在吉州窑景区设置专业的花艺、茶艺、陶艺等艺术机构单位,让饮茶、插花、制陶等艺术融入生活,不再是阳春白雪,能够成为大众提升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公开课、讲座、展览、快闪等方式,提升人们的审美观。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在吉安市区、吉安县城的广场、商场内进行,以推广吉州窑产品和文化。
5.做好文创产品的开发
通过开展艺术交流乃至跨界交流,实现多元素多方位的思想融合、碰撞,把艺术家的一些想法经验借助文创设计团队之手衍生成为实物产品。尝试丝巾、项链等多材质的表现形式与吉州窑陶瓷元素相融合,如奔鹿纹、波涛纹、剪纸、玳瑁纹等,借助文物的纹样开发生产生活用品和文创产品,让吉州窑元素融入生活,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6.完善研学课程和研学路线
2017年吉州窑博物馆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吉州窑景区开展的陶艺体验、庐陵文化、模拟考古等特色课程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学团队前来研学,研学成效非常突出。为了做大做强研学活动,景区需要不断完善和开发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和研学线路,完善研学设施,加强馆校合作,培养开展研学活动的人才,提升研学服务水平。
五、结语
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笔下,永和镇是“却到青原望城里,楼台些子水云边”的繁华;在苏东坡的茶盏旁,回响的是“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的吟诵;在黄庭坚细细端详的吉州窑黑釉窑变瓷里,倒映的是“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的赞叹眼神……
如何挖掘本土文化,充分释放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带动营商环境,促进文化与消费相融合,是我们思考的新课题,让我们一起为实现吉州窑火千年璀璨,庐陵文化熠熠生辉而努力。(吴声乐 吴佳盈 陈 蕾 )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