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扎根一线听民声 南京师范大学团队赴江苏多地工地调研实际施工人权益保障

发布时间:2025-03-31 14:22:2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随着建筑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实际施工人权益保障问题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工程转包链条复杂、农民工工资拖欠、合同履行不规范等现象,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直接损害劳动者切身利益。为深入挖掘基层痛点,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深度融合,南京师范大学“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研究团队于7月启动江苏省内多地建筑工地实地调研。继此前与宿迁、盐城司法局座谈后,团队将视角转向施工一线,先后走访南京、苏州、宿迁、盐城、镇江等地6个在建项目的施工工地,通过实际访谈、观摩管理、收集案例等方式,系统梳理实际施工人维权难的症结,为完善建筑业法治化治理提供鲜活样本。

一、直面困境:工资发放与合同履行的“最后一公里”

7月13日,团队首站抵达南京市江北新区某大型住宅项目工地。项目经理张经历介绍,该项目总承包方为省内知名建筑企业,但劳务分包涉及3家不同公司,工人流动性大、合同签订率不足70%。“许多工人只与包工头口头约定日薪,一旦发生纠纷,维权缺乏凭证。”一名钢筋工李师傅向团队坦言,去年在某工地遭遇工资拖欠,因无书面合同,耗时半年才通过法律援助讨回部分款项。

在苏州市工业园区某高科技厂房建设现场,团队发现尽管项目方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度,但分包层级过多导致资金拨付延迟。“总包方按进度拨款,但经过三级分包后,到我们手里常常滞后一个月。”木工班组组长王建国表示,工人虽未遭遇欠薪,但生活压力因工资延迟而加剧。对此,研究团队成员、法学院学生杨雨萱记录道:“合同履行‘链条梗阻’问题突出,需从立法层面明确各环节支付时限。”

二、安全与尊严:超越经济权益的深层诉求

调研中,团队发现实际施工人的诉求不仅限于经济保障。在宿迁市某商场扩建工地,团队观察到部分工人未配备合格的安全防护装备。电工刘师傅反映:“高温补贴和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一旦受伤,包工头往往推诿责任。”工地安全员张某透露,分包公司为压缩成本,常以“临时工”名义规避社保缴纳,“工人维权时,劳动关系认定成为最大难题”。

对此,研究团队指出:“权益保护应涵盖经济安全、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多维度。当前法律对‘实际施工人’的定义偏重工程款请求权,忽视其作为劳动者的综合权利,这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出现盲区。”

三、创新实践:工地上的“法治试验田”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工地已尝试通过管理创新缓解矛盾。在盐城市某政府代建项目中,总包方引入“数字化工友平台”,工人每日考勤、工时、工资明细实时上传区块链存证,分包合同电子备案率达100%。“通过技术手段固化证据,既减少纠纷,也倒逼企业规范用工。”项目法务总监周婷向团队介绍。

团队还发现,苏州市某试点工地设立“流动法律援助站”,每周由律师驻场提供法律咨询,并协助工人签订简易劳动合同。务工人员陈大姐表示:“现在知道怎么保留证据,心里踏实多了。”这些实践为研究团队提供了宝贵案例,成员王浩在调研日志中写道:“技术赋能与法律服务下沉,可有效弥合法律文本与现实执行的落差。”

此外,团队还与镇江市住建局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3个工地试点“法治工地评价体系”,从合同规范度、工资发放及时性、安全事故率等维度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企业资质挂钩。

此次实地调研标志着南京师范大学“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研究进入了“双向赋能”的新阶段。一方面,团队将深化与司法、住建部门的协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建议;另一方面,计划开发“施工人权益自检小程序”,通过小程序AI问答帮助工人快速识别侵权风险。

团队成员刘祖宁感慨:“走进工地才真切体会到,每一份判决书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学术研究必须带着温度扎根现实。”未来,研究团队也将继续深耕于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领域,用法律切实捍卫权益。(刘祖宁)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