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表彰大会精神,各地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在夯实党建,挖掘文化根基,突出问题导向,突出互融互嵌典型,加强基层治理,凝聚共识力量,构建精神家园,创新体制机制,促就业创业,打造示范带建设等民族工作,牢牢抓住主线,力争有效和实效,把民族工作融入“民生实践”,“1+8”试点示范建设,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的“阵地前沿”、“典型表率”“实践最前线”,很多县区呈现出民族团结的“井喷”态势,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夯实党建引领“根基”,点燃团结奋进引擎
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凝聚各族群众的核心力量。
在贵州,各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威宁自治县在“同饮‘乌江水’,共创‘示范带’”的建设中,党组织发挥了关键的引领和协调作用。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了解群众需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示范带的规划与建设。
通过党建引领,不仅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水利设施让乌江水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还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中的紧密联系。
基层党组织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深挖文化“根脉”,共筑精神家园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安顺西秀区致力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嵌”,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搭建平台。
在当地,蜡染技艺、刺绣工艺、精美技艺等传统民族文化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传承,而是走进了社区、学校和文化展览中心,让各民族群众有机会相互学习、欣赏和借鉴。通过屯堡文化的深厚根基,旅游大市的优势,深度文旅促“三交”优势明显。
这种文化的交融互鉴,符合新时代文旅“百花”盛艳的特色,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虽各具特色,但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聚焦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促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而问题导向则是推动发展的关键。毕节黔西市实施“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正是基于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刻洞察。这“五项行动”涵盖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多个方面。
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黔西市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精准施策,解决了一批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共享成果,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互融“互嵌”,绘就和谐民族画卷
促进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互融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贵阳乌当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唱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蝶变曲。在乌当区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民族的参与和融合。
通过打造民族特色街区、民族村寨、民族产业园等,吸引了不同民族的商户入驻,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经营、共同发展的商业氛围;在社区建设中,组织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活动,增进了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各民族群众在互融互嵌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民族团结画卷,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深入人心。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民族工作活力
创新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黔南榕江县的“村超”现象,就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范例。榕江县打破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模式,将民族文化与足球运动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方式,举办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乡村足球盛宴。
在“村超”赛事中,各民族群众不仅在球场上同场竞技,还在赛事组织、文化展示等环节中共同协作。这种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让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释放,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团结的促进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广开就业创业“路子”,夯实团结物质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贵州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不同行业中找到发展机会;设立创业扶持基金,联合北上广深举办招聘会,为有创业意愿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指导。
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区县,民族地区的产业园区,让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的繁荣稳定,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得以巩固和升华。
打造“示范带”,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威宁自治县为代表的示范带建设,是贵州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毕节凝聚起强大民族向心力的重要体现。
在乌江流域示范带建设过程中,威宁自治县整合各方资源,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等产业,带动了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
示范带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样本,引领着贵州民族地区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贵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通过多种路径和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实践涵盖了民族地区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工作格局。
从党建引领到文化传承,从问题导向到互融互嵌,从体制机制创新到就业创业促进,再到示范带建设,每一个方面都紧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在精神层面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贵州各族群众的心中。
这种“双向奔赴”的民族实践,成就了贵州灿烂文化,繁荣文明的根源,并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外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贵州智慧和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黔贵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郭翰)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