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黄颖君的“她力量”:古琴非遗传承人的文化突围

发布时间:2025-03-04 14:32:1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距离“三八”国际妇女节还有四天,深圳市大鹏新区葵丰社区古琴公益研习社内,中国古琴演奏者、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黄颖君正带领学员排练一场特殊的雅集。琴桌旁,有9岁的孩童,也有69岁的老人,指尖流淌的琴声与窗外风声交织,诠释着古琴艺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一幕,正是当前中国古琴非遗传承困境与破局之路的小缩影。

图一:年过六旬的学员(左一)专注彩排

 从个人热爱到文化使命

黄颖君与古琴的结缘始于少年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节目中听到古琴大师演奏《流水》,“大音希声”的意境令她深受触动。她感慨道:“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中华文脉的载体——它的形制暗含天地观,减字谱藏着哲学密码,曲目里沉淀着历史故事。”然而,古琴的“孤独感”也让她萌生了传承的责任。2012年,黄颖君在深圳大鹏新区创办“五音古琴艺术中心”,致力于打破古琴的“高冷”标签,让更多人走近这门艺术。

从社区课堂到国际舞台的传承实践

十余年间,黄颖君探索出三条传承路径:普惠教育、公益传播和跨界对话。

艺术中心开设全年龄段课程,学员年龄跨度从7岁孩童至84岁长者,通过“古琴+诗词”“古琴+历史”等趣味教学,累计培养数千名古琴爱好者,不少学员更在国内外古琴赛事中崭露头角。

她在大鹏新区设立多个“古琴公益研习社”教学点,开展常态化义务教学,覆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地标等场所,为普通市民提供接触古琴的窗口,截至目前不完全统计,光大鹏新区的公益教学点已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 

图二:黄颖君在古琴公益课堂授课

古琴的传承还需要文化交流以注入创新的生命力。黄颖君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在加拿大等地的演奏会上展示古琴艺术,并尝试将经典曲目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推动古琴与当代文化对话。

传承之困:小众化与时代鸿沟

尽管努力推广,古琴传承仍面临多重挑战。在十多年的古琴推广中,黄颖君发现,大众对古琴的认知存在断层,“许多人将其误认为古筝,或认为‘高冷难学’”。此外,传统“口传心授”模式效率有限,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又难以传递古琴的深度内涵。地域资源不均亦是难题——三四线城市甚至难寻一张琴、一位老师。

“古琴不应活在博物馆里,而要活在人们的呼吸中。”面对挑战,黄颖君选择坚守。她计划进一步优化公益课程,开发分层教材:为青少年设计更活泼的课件,为老年学员编订简化版琴谱。同时,她将扩大传播覆盖面,与更多社区、文化馆合作开设公益教学点,并深化文旅融合,策划“四季古琴”主题户外雅集,让琴声融入山水与生活。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黄颖君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赵家珍教授,深得“清微淡远”的琴学精髓。她坦言,传承之路如同“马拉松”,但当看到84岁的学员奏完后眼里的光,或孩童初次抚琴时的笑容,正是非遗生命力的见证——技艺的延续,亦是文明的共鸣。(王艳 整理)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