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贵州省高校思政年度人物提名、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八年校园安全事故“零记录”……这是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硬核”的学生工作成绩单。
学生工作不仅是管理,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育人实践。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强化队伍建设,织密服务管理网络,聚焦重点工作,从课堂到寝室,从思想引领到安全保障,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与担当。
锻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创新的双重驱动
“专业化为基,微创新为翼,这是我们找到的平衡点。”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纪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徐漫用“双轮驱动”概括学校育人逻辑。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通过“选优、精育、严管”一体化策略,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辅导员团队。据悉,该校辅导员队伍中,90%具备学科专业背景,80%拥有研究生学历。
“辅导员队伍是学生工作的基石。”徐漫介绍,为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构建了梯度式培训体系,涵盖理论政策、业务技能、育人方法等多个维度。仅2024年,累计开展培训64场,覆盖3700余人次。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组织辅导员进行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寝室走访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辅导员罗安杰表示:“从2023年秋季入职时的迷茫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系统的培训让我快速成长。”此外,学校通过案例分享会、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活动,将日常工作中的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推动辅导员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清晰的职责分工和科学的管理流程,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徐漫介绍,在管理机制上,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优化“学校—二级学院—辅导员”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清晰主责主业,明确核心职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明确阶段任务并科学评估风险。
织密服务管理网络:从课堂到寝室的全程覆盖
将学生工作的触角延伸至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是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管理网络的目标。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通过闭环管理,实现夯实学风根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章权介绍,学校坚持课堂管理第一阵地原则,严格学生考勤管理制度,建立请销假台账制度,与学生日常管理形成闭合机制。尤其以开学季、节假日为重点管理节点,以辅导员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形式,不断规范考勤管理,持续保障教育教学质效。
同时,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实行班级网格化治理,筑牢安全防线。具体来看,学校将268个班级被划分为2033个网格,班干部与网格员协同排查隐患。2024年,全校收集并处理风险信息179条,有效预防了心理危机等突发事件。
徐漫介绍,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发挥“学工+宿管”双重管理优势,凝聚全员力量下沉一线,切实加强校园寝室安全文明管理,打造育人第二课堂。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辅导员进行文明寝室普查
2024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共计开展“二级学院+宿管+学工”三级文明寝室普查共计5次,创建三星级文明寝室1180间,四星级文明寝室709间,五星级文明寝室393间,为推动宿舍文化建设筑牢根基。
打造多维育人体系:思想引领与精准服务的深度融合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将思政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等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我们不仅要讲理论,更要让思政课‘活’起来。”左章权介绍,学校聚焦思政引领,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精心策划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方案,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累计2800余次,覆盖216个班级,共计11000余名学生。学校开展“雷锋精神”“爱国精神”等共计13个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讲述红色故事,聆听红色经典、再现英雄家书、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实践。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学生参加爱心助农活动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组织开展的爱国荣校升旗仪式
“心理健康是学生发展的基石。”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邱悦介绍,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建立“校、院、班、宿舍”四级预警机制,坚持学生工作与心理育人相结合,重视心理健康课程质量提升,加强辅导员心理基础知识培训,以学生心理普查情况和班级网格管理为问题导向,依托心理系列活动开展,细化管理方案和关心关爱措施,初步建立家校联系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全学生人格。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心向阳光·关爱自我”5.25心理健康游园活动现场
2024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申报的《理性情绪疗法对适应性心理问题解决的应用探索》入选为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获“筑梦心灵·剧绎青春”贵州省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点燃。我们愿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左章权表示,从管理到服务,从规范到创新,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的学生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学生共振。
未来,学校将围绕学生工作深化创新——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品牌、推动“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建设、持续筑牢平安校园防线、推进“书证融通”改革、完善学生服务长效机制,继续以制度守护成长,以创新激活潜能,书写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通讯员程丹)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