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即《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所谓文化底蕴,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特质,它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科学教育等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化底蕴不仅是国家或民族的宝贵精神支柱,而且体现了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是国家或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哪吒2》的成功毫无疑问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文化底蕴的角度来看,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巧妙传承。
第一,在历史传统方面,《哪吒2》精心传达了古代中国的历史风貌。影片在场景布置上,无论是壮观的宫殿、熙熙攘攘的市集,还是宁静的庭院、古色古香的村落,每一处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打磨,细致地重现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景象。至于服装道具,其考究程度更是令人赞叹,从华丽的官服到简朴的布衣,从精致的饰品到实用的兵器,每一件物品都精确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这样的精细制作,不仅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还让他们仿佛在影院中穿梭时空,深切地体味到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
第二,在价值观念方面,《哪吒2》精巧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价值。影片中的哪吒形象,不仅代表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少年英雄,也象征着坚持正义、勇于担当的现代青年。面对困境和误解,哪吒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当代社会推崇的正能量相呼应。影片通过哪吒与家人、朋友间的互动,生动地展现了孝道、忠诚和友情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念的融入,使得《哪吒2》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能够引导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在文学艺术方面,《哪吒2》丰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影片巧妙地将古典文学《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中的对白和旁白,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诗词歌赋的融入提升了语言的艺术性,使得影片的语言风格既古典又现代,既优雅又接地气。此外,影片的视觉艺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细腻的绘画风格,还是色彩丰富的场景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这种艺术上的传承与创新,容易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领略到中华文学与艺术的魅力。
第四,在宗教信仰方面,《哪吒2》巧妙讲述了中华宗教的多元与和谐。影片虽未直接讲述宗教故事,却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和神话元素交织在剧情之中,为电影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哪吒的形象深受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影响,同时也在佛教文化中有所体现,其故事在宗教典籍和民间传说中流传甚广。电影中哪吒与道教神祇、佛教护法等人物的互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还映射了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深层主题。这种跨宗教文化的融合,使得《哪吒2》在传递道德观念和社会情感上,能与不同宗教信仰背景(包括无宗教信仰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第五,在风俗习惯方面,《哪吒2》细腻描绘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景象和民间习俗。影片中的节日庆典、市井百态、饮食文化等细节,都是对中国传统习俗的真实还原。这些习俗的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历史质感,也让观众在跟随故事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哪吒的形象和故事源自民间传说,影片通过现代叙事手法,将这些传统习俗与当代生活相融合,能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领悟和接纳传统文化。这种对风俗习惯的继承与呈现,为《哪吒2》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其成为联系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第六,在语言文字方面,《哪吒2》精妙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风格。影片中成语、谚语和古诗词的恰当使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也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汉语的韵律和深度。角色名称、场景地点以及各种符咒的设计,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细致的处理增添了影片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最后,在科学教育方面,《哪吒2》有机编入了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电影不仅包含了传统神话的奇幻元素,还适时地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概念。例如,哪吒使用的法宝和战斗场景中的特效,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科学原理和创新思维。影片通过哪吒与敌人的较量以及哪吒解决问题的方式,传达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价值。这些情节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也在无形中激发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同时,影片中的教育主题,如面对挑战不畏惧、勇于担当等,都是现代教育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哪吒2》增添了教育价值,使其成为一部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动画电影。
因此,《哪吒2》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对中华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这部影片不仅为国产动画电影甚至是新时代一切文化作品树立了榜样,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我们期待涌现出更多如《哪吒2》般的文化作品,深耕文化底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传递中华之美,让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巢传宣)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