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岸片区位于宁德主城区核心地带。东湖之畔的这片热土,分布着八个特色社区:积淀深厚的侨兴社区、翰墨飘香的兰亭社区、侨韵绵长的华侨新村社区、生机勃勃的富春社区、山水相映的大门山社区、碧波荡漾的湖滨社区、寓意美好的万安社区以及古韵新生的塔南社区。
当穿梭于这些社区时,您可曾驻足思索:这些频频出现在门楣、路牌之上的名称,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宁德印记?
它们或凝结着山水形胜的馈赠,或延续着城市变迁的记忆,或镌刻着侨民生活的足迹,每个名字都是一把开启时空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循着社区名称的脉络,解码其中蕴藏的城市历史,如同翻阅一册徐徐展开的东侨志。
侨民兴旺,寄寓归侨梦想
侨兴社区得名于侨兴路,“侨兴”寓意“侨民兴旺”。这段历史缘起于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东湖塘华侨农场。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大量海外华侨因多种原因回国。为安置归侨,1965年11月,宁德成立东湖塘华侨农场,接纳来自印尼、越南等8个东南亚国家的4000多名归侨难侨,通过数十年艰苦奋斗,将所生活的荒涂围垦建设成欣欣向荣的新城。1997年,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获批成立,历经数次升格,2012年12月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正值华侨农场成立60年,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交通便捷、产业集聚、宜业宜居的开发热土。
“侨兴”既是对历史的纪念,也寄托了对侨民兴旺、侨务繁荣的期待,如今也蕴含着对东侨开发区美好未来的祝福和期盼。
兰亭风雅,浸润文化基因
兰亭社区得名于兰亭路,该路因位于五里亭和兰田溪之间而得名。
五里亭(今曲尺塘附近)在清代曾是临海埠头,旧名“黄土岩汛”,商渔船在此出入。建国后,东湖塘华侨农场旧场部、宁德师范学校(现高级中学所在地)均建于该地。旧时为迎宾送客,此地由官方树立一座亭子,俗称五里亭,有“长亭相送”之美意。随着东湖塘围垦,五里亭外的海域逐渐变为农田,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
兰田溪是大金溪的下游支流,流域范围涵盖漳湾镇兰田村等地。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兰田溪,源自百丈龙潭来,经西大桥,会金溪桥水,再经东大桥由溪口至兰田,入于海”,传因其溪水呈蓝色而得名。
兰亭社区取“兰田溪”之“兰”与”“五里亭”之“亭”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兰亭”恰与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同名。兰亭社区也以文化为品牌,不仅有多功能文化广场,还有古南轩书法工作室等举办书画公益课堂,使兰亭风雅延续至今。
侨居新村,造福侨民生活
华侨新村社区下辖华侨新村小区,因此得名。
1999年起,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为改善归侨侨眷的居住条件,宁德市分三期推进“侨居造福工程”建设。2001年,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在东湖南岸建设华侨新村小区,经过2001~2005年,5年多努力,工程竣工。
华侨新村小区坐落于东湖南岸,占地面积86.12亩,建筑面积67053平方米,共14幢,6层楼房,计645套住房。随着华侨新村小区落成,华侨农场原8个管理区的大部分归侨相继入住,华侨新村因此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归侨侨眷聚居地。
华侨新村小区至今居住着众多东南亚归侨及其后代,他们将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传统习俗等带回宁德。小区内有多家经营东南亚特色小吃的店铺,如越南河粉、印尼糕点等,浓郁的“侨”特色吸引了无数人慕名而来。2022年,华侨新村小区旁的华侨大厦投入使用,为南岸增添“新地标”,华侨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迁入新址。
富春水暖,映照繁荣盛景
富春社区得名于富春路,富春路则取名自宁德市的主要河流之一——富春溪。
富春溪是闽东第一大河——赛江的上游河段,是福安人民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鹫峰山脉、洞宫山脉和太姥山脉,流经福安城区,最终在赛岐的三江口汇入赛江,两岸青山夹水,风景秀丽。
同时,“富春”二字具古典美和亲和力,喻意社会繁荣,处处如春,富春社区也以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为目标,构建“四邻”工作机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山为门户,守护城市记忆
大门山社区以宁德地标“大门山”命名,该山因形似一扇巨大的门而得名。大门山旧称金瓯山,与酒屿(即塔山)、猴毛屿(又称乌龟山)罗列于海中,是守卫宁德城的第一道门户。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一些归侨在大门山附近生活劳作,即东湖塘华侨农场大门山管理居住区。华侨中学、小学原均坐落于此。随着新的居民小区落成,大门山一带的侨民逐渐搬离。华侨中学旧校址一度改为劳动学习实践基地,成了无数宁德学子的青春回忆。
现大门山与东湖塘相邻,以大门山为中心打造的大门山公园占地面积较大,绿意盎然,视野开阔,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在湖之滨,尽享生态之美
湖滨社区位于东湖塘之滨,因此得名。
东湖塘原为海滩,东边有金蛇山、贵岐等岛屿环抱,中似银盘,故名东湖。东湖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据乾隆版《宁德县志》记载,宋淳祐九年(1249年),知县李泽民主持修建海堤,围海造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将海堤命名为“李公堤”。此后,东湖塘历经多次修建与损毁,直到1958年,宁德县决定再次围垦东湖塘,历时7年,最终于1965年完成围垦,围垦面积达两万多亩。
东湖塘景观类型多样,集河流、滩涂、浅海水域等于一体,生物多样性丰富,尤以鸟类为代表。周边公园密布,高楼耸立,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东湖塘的碧波与绿意,赋予了社区“湖滨”这一诗意的名称,体现了生态与城市共融的理念。
万载平安,彰显闽东之光
万安社区地处万安东路之南,因此得名。万安路则取名自屏南万安桥。
屏南万安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桥长98.2米,宽4.7米。该桥跨度大,桥孔多,技术性强,用材量大,是中国木拱廊桥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德动车站的建筑设计即融合了万安桥元素。
同时,“万安”还有“万载平安”的寓意,是对社会永远安定祥和的衷心期盼!
塔山之南,见证新城发展
塔南社区得名于其地理位置——塔山以南,富春东路以北。
塔山(古称“酒屿”)是宁德历史上的著名地标之一。“塔”旧指灵瑞塔,又名酒屿塔。在东湖塘未围垦前,酒屿周围湖光潋滟,岛屿罗列,每至夜间,“潮平月上,影如龙蛇”,可称宁川胜景。
据老者回忆,灵瑞塔高约二十余米,七层八角,花岗岩砌造。由于年久失修,杂草树木由塔身缝隙长出,导致塔身变形,向东北方向倾斜。民国27年(1938年)的一天中午,灵瑞塔突然倒塌,一声巨响,满城皆惊。
1994年10月17日,在宁德各界倡议之下,灵瑞塔动工重建,1997年完工,改称如意塔,九层八角,高约60米,石头混凝土结构,宝塔终于重现。
如今的塔山之南高楼林立,商圈众多,拟打造成以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城市综合新区。
镌刻在东侨南岸版图上的社区名称,既是经纬交错的时空坐标,也是宁德变迁的立体史册。它们记录着围垦拓荒的艰辛、归侨安置的温情、产业崛起的豪情,以及生态宜居的诗情。当我们念出这些熟悉的名字时,便触碰到了共同的宁德记忆。
未来,随着宁德和东侨开发区不断发展,南岸片区将勇往直前,矢志奋斗,以高质量发展为笔,以民生福祉为墨,书写更壮丽的时代篇章。(学习大军 东侨区 东侨南岸片区党群服务中心 供稿)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