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诵读起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坚韧、无畏与牺牲。而在长征的漫漫长路上,乌蒙山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至1936年,红军的坚毅步伐踏入毕节,乌蒙大地瞬间被热血点燃。自此,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红色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悠悠回响,深深烙印在这片山河间,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九十年前,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在乌蒙山区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大幕。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静静见证着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光辉篇章。
值此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重要时刻,当我们回溯那段峥嵘岁月,无不为红军在乌蒙山区的英勇事迹所震撼。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萧克的率领下,毅然挺进贵州毕节乌蒙山区,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红色传奇。
乌蒙山区,云雾缭绕,山峦连绵起伏,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绝美画卷。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背后,隐藏的是数不尽的艰难险阻。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如神兵天降,无畏地踏入这片陌生土地,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这重峦叠嶂之间,红军战士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一次次成功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剿。他们巧妙利用乌蒙山区复杂的地形,与敌人展开游击战、运动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每一场战斗,都是生与死的激烈较量;每一次胜利,都饱含着鲜血与生命的付出。
在毕节,红军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胜利,更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伟大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这些红色政权的诞生,标志着革命力量在乌蒙山区蓬勃兴起,更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漫步在毕节这片红色热土,往昔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痕迹依旧清晰可辨。那残缺的城墙、古老的炮台、字迹斑驳的碑文,仿佛都在深情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如今,红军长征在毕节留下的近70处红色革命遗迹,已然成为黔西北高原珍贵无比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红军的英勇事迹,更如同一座座精神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毕节儿女在发展建设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走进毕节,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映入眼帘。这里,曾是红军长征途中“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办公之地,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六政治部旧址、林青纪念馆等,也都承载着红军长征的厚重历史,向世人娓娓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探寻,我们不仅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战士身影,更看到了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红军战士深入田间地头,帮群众干农活、为百姓治病救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这些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深深铭刻在人们心间。
乌蒙山区,不仅拥有丰富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自然风光。这里的山川河流,云雾环绕其间,仿佛是大自然为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谱写的壮丽颂歌。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也见证了他们的无私牺牲与伟大奉献。
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铭记历史,更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进、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并肩,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把长征精神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乌蒙的山河,因红军的到来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那一抹鲜艳的“红”,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绚丽夺目,成为这片土地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乌蒙好山河,“红”韵永流芳。在红军长征90周年的光辉照耀下,毕节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向着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而长征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贵州省诗人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陈雪琴)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