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贡市大安区新店镇共和村村史馆正式揭牌,这是高校和村镇融合发展、双向赋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的新鲜案例。
创新实践教学 为公共艺术寻找新“家园”
11月初,来自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的王旭辉老师和24名大学生,走进自贡市大安区新店镇共和村,依托《公共艺术设计》复合培养课程,通过改造村史馆,彩绘壁画,打造艺术装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用艺术实践作品扮靓乡村。
王旭辉老师为何把课堂搬到了共和村呢?
王旭辉老师给同学们开设了《公共艺术设计》复合培养课程。本课程以实践教学方式呈现,如果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创作,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但总给人一种“温室里的花草”的感觉。
如果能够把课堂教学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起来,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与乡村振兴一线建设,让《公共艺术设计》成为落地的实践项目,则效果会大不相同。
如何把《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落户乡村,成了王旭辉老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赋能乡村振兴 为共和村增添艺术“新衣”
自贡市大安区新店镇共和村位于自贡市东部,幅员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46亩,曾是大安区26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共和村坚持党建引领,在产业富民、文化兴农、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实现了从积贫积弱贫困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美丽蜕变,先后获评“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今年,共和村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依托“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出发点,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文化专业人员力量,聚力建设共和村文化事业,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共和村急需专业人员力量共同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发展。由于共和村位置偏僻,且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专业文化公司。
哪里可以找到专业性、经济性、长效性的优质团队呢?这是一直困扰新店镇的问题。
自贡市文联牵线搭桥 校地合作项目落地
一边是高校师生的艺术实践需求,一边是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和村镇融合发展、双向赋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连接点。
幸运的是,自贡市文联作为大安区新店镇共和村对口帮扶单位,了解这一情况后,牵线搭桥,积极对接。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与大安区新店镇迅速达成合作意向,“共和村公共艺术项目”第一期正式敲定并落地实施。
双向赋能 校地融合艺术实践成果扮靓共和村
王旭辉老师带领项目组学生,到共和村实地调研,与村干部和村民交流,发放群众调查问卷,梳理出推进共和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和镇村干部商谈,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落实文化建设内容和改造点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设计实施方案。
经过师生们一个多月的艰苦创作、施工,在新店镇党委、政府和共和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村史馆改造,安居广场改造,近100平方米的壁画彩绘,村口艺术装置标识,村委会“和”字艺术装置,十里渔乡艺术装置等作品。丰富了共和村乡村振兴文化和艺术成果,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交了一份校地融合发展的优异答卷。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和大安区新店镇架起了校地合作的“同心桥”,按下了文化振兴的“快进键”。
参与“共和村公共艺术项目”的学生包括雕塑和油画、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专业方向的本科及研究生同学,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公共艺术魅力,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成长成才。
在共和村村史馆揭牌当天,大安区新店镇人民政府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组织联建、文化联塑、产业联兴、生态联创、人才联育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共同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时代滚滚向前,青年的“青春力量”只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才能谱写时代华章,如今,在中国广袤田野上,一群充满激情的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镌刻着青春的印记,诠释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唐金文 李寒宇)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