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龙山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找寻关键人,培育自组织,凝聚“家力量”,发挥“联盟体”作用,打造“美丽家未来·幸福龙山”服务品牌,以“五字”工作法解决家庭“小问题”,用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和谐”。
“访”问家庭需求。全域开展“敲门行动”,了解家庭服务需求,梳理家庭建设资源清单,与25家单位共建合作,结对帮扶,动态跟踪两癌、失独、残疾、困境儿童家庭等,解决不同家庭的服务需求。90岁独居老人赵秀芬,无儿无女,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社区了解情况后便帮她联系了辖区一家性价比高又贴合老年人口味的餐馆,发动一位热心志愿者每天为其送饭,同时联合共建单位免费为她安装了多功能烟感消防警报器,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检查水电煤气安全,代办代购、送义诊送义剪,建立了常态化关怀助老措施,让老人感受到政府的关心,更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寻”找特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招募家庭工作核心骨干,“铁脚板”找寻热心单位,“三寸舌”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为家庭建设工作提质增效。“秋田薇”社会组织负责人田蓓便是被火热的社区活动吸引,从宝妈转变成了“社区主理人”。在社区培养下,她成为综合减灾宣教馆讲解员,不仅获得了沿江街道“百姓名嘴”称号,还在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她的努力下,组建起龙山星律动舞团,龙娘子“救”在身边巾帼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扫雪除冰、隐患排查、公园维护等各项工作中助力。
“聚”集骨干团队。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和平台的拓展,一个个“领头雁”共组建起15个“益点爱”志愿者队伍,社区加强引导、赋权和统筹,为自组织的团队做好支持,让他们更好地反馈社区。为进一步提升公园的美观度和实用性,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手工技能,深入山中采集竹子,再拖运到山下编织成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生态竹篱笆。他们不仅承担着公园管理维护、文明劝阻、绿植养护、安全巡查、设施看护等日常任务,更成为公园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公园环境日益整洁有序,游客素质显著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赋”能团队建设。社区通过“发掘-维系-赋能-实践-自治”五步走培育赋能模式,不断提升队伍和人员的服务效能和水平,同时培育品牌队伍和服务项目,凝练服务,形成品牌效应。“美丽家未来·幸福龙山”校家社协同育人品牌下就凝聚了53名家庭教育志愿者。陈宁老师便是其中一位,作为江北新区实验小学退休老师,又是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和专职心理教师。她经常通过“路灯下的教育”和“幸福父母研修班”平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家长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和信赖,目前已开展了15期,收集问题51条。
“享”有成果。社区为家庭参与提供平台与帮助,构建了社区家庭共同体,取得的好成果辖区家庭也均等享有。小到社区路面优化绘制、大到消防设施设备的改造、公园建设等,都有社区家庭参与的痕迹。“小龙人”志愿者汪嘉域不仅自己参与一米菜园管理、宣教馆里讲解,也用他的“小手”牵起父亲张华。张老师不仅走进直播间帮助家长缓解育儿烦恼,更是推动了小区机动车库改造、飞檐脱落维修等各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在他的精心规划和推动下,香溢紫郡四合院内一块荒废了十年的凹地被改造成了充电桩和晾晒区,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眼下的沿江街道龙山社区,孩子们劳动实践朝气蓬勃,青年人工作拼搏激情四射,老人安享晚年怡然自得,一幅幸福生活、其乐融融的新图景。接下来,社区也将继续穿好党建“绣花针”,暖心聚力,用“零距离”换来居民“心连心”。(通讯员 杨倩)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