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方县城南面羊场镇陇公村境内的清虚洞,是天地灵秀的神奇自然之景,就像一部史书,翻开每一页,都感受到人文、历史、自然、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有机融合,清晰勾勒,一个清虚洞,活生生一部“文化史”。
自然奇景完美融合
清虚洞,距大方县城仅 10 公里,与清毕公路也不过 1.5 公里的距离。它从大地深处崛起,内部溶洞纵横,天生桥、天窗洞、溶洞三者融合,共同勾勒出独有的景观。
1998 年,由美国洞穴基金会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组成的考察队,深入此地,对清虚洞进行了测量。最终的数据——桥高 178.25 米,跨高 105.25 米,拱桥跨度最大处达 127.35 米,最窄处也有 77.69 米,桥身长 400 米,宽 200 米。各种数据表明,该天生桥已远远超过1983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贵州省黎平县高屯天生桥。
2001 年,清虚洞天生桥凭借优势,申报世界吉尼斯世界第一的请求,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接纳,自此,它以“世界之最”的名号吸引着无数的目光。
沧桑岁月文旅禅意
清朝道光六年(1826 年),那是一段岁月,大定城被兵匪四处掳掠,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尤以九里箐(今穿岩村黄河)一带匪患最为猖獗,周边地区也惨遭秧及。陇公坝、新寨民众齐心协力,筹资在清虚洞洞内最高处修筑起带有围坪、营门的营盘。这营盘不仅是一座防御工事,更是民众守护家园的精神,它沿袭百年,门柱楹联“邻舍三五共盘桓,依岩架屋自为尊”,诉说着那段过往。
民国也在清虚洞留下了印记。民国三年(1915 年),一位住持和尚带着对佛法的虔诚、对安宁的祈愿,领十数僧人来到清虚洞。他们在洞门边右侧,建造起一座佛庙。庙内供奉着观音像,选用“清虚道德真君”之“清虚”二字取名清虚洞。从此,清虚洞之名正式诞生,也为这片山水注入了禅意。
到了民国二十七年(1932 年),庙祝尹和尚心怀宏愿,为了让佛法在这片土地昌盛,他带领僧、尼等四方化缘,当地民众捐钱捐粮。于是,在洞中营盘内和营盘坎脚,两座木质不盖顶的道庙建成。庙内供奉着泥塑神像,骑狮子的菩萨,座象的普贤菩萨,骑牛的太上老君,还有玉皇大帝及十八罗汉等。
一时间,这里每日少则百人,多则千余信徒前来朝拜,木鱼声,诵经声,不绝于耳,清虚洞成为了当地的宗教圣地。
民国二十九年下半年(1940 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航空第一发动机制造厂肩负着希望选址羊场坝乌鸦洞。为了支持军工建设,距离厂区仅 2 公里多的清虚洞被征用,用来建造火电厂、翻砂厂、螺旋桨厂等。工厂建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原先的老佛庙、观音像被迁到朱仲河岩洞中(至今仍存),后建的两座大庙也无奈搬迁至路穿岩(现陇公小学对面公路边),可惜因资金短缺,屋架虽已竖立竣工,却未能盖上屋顶,只在逐渐毁坏。
如今,洞内岩壁上观音摩岩石刻及天窗洞下面的石菩萨依然清晰可辨,一尊玉皇大帝泥塑像,数十民夫耗费数日之力,才将其抬运到大定南郊玉皇阁供奉。当时,洞外的田坝堆满了从贵阳、昆明、柳州等地转运来的装箱机器,还有从县境内伐运来的木材,一片忙碌景象。然而,数月后,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员考察,发现溶洞后方的巨大天窗以及洞顶岩层较薄,出于防空考虑,担忧难以抵御飞机轰炸,工程最终停工,清虚洞的这段工业传奇也暂时画上了句号。
上世纪 40 年代初,尽管时局艰难,清虚洞肩负起民族工业振兴的重任,成为了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铸造车间和螺旋桨生产车间。这里工人们日夜奋战,为前线输送着关键的航空装备。
1943 年 3 月 21 日,清虚洞被载入史册的日子。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临此地,站在清虚洞天桥下,面对着 1700 多名航发厂员工,发出了“我们发动机何时才能完全自制”的天问。
这一问,饱含着对国家工业落后的痛心,对航空自主的急切渴望,也激发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斗志。随后,天桥下一场近 2000 人的盛宴开启,大家席地而坐。
那一刻,清虚洞见证了中国航空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工业精神的一座丰碑。
人文风情的诗意田园
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大定举人刘玉泉字源光,游历至此,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挥笔写下:“古洞隐城西,奇胜殊难状。引人不知疲,缭曲幽而旷。选地坐移时,清虚号不妄。高处别有天,曲梯达其上。当门茂花大,列石宛屏障。爽气沁人怀,自在俗情忘。”这首诗将清虚洞的清幽、奇美、旷达展现了出来,让后人得以领略古人眼中的仙境风光,感受那份沉醉山水、悠然心境。
今日,你漫步在清虚洞周边。不远处,会看到几座茅草屋错落有致地伫立着,它们承载着往昔的记忆。
走进屋内,一件件农村用的老物件映入眼帘,陈旧却饱含温度,过去的农耕故事,想起祖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清虚洞负责人高圆媛说:这里,她们准备种上油菜花,到时候,一片片油菜花田金黄灿烂,花香弥漫在空气中。
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美景,还能亲手参与到农事之中。体验古老的榨油方,亲手制作糍粑,在捶打、揉捏间品味传统美食;尝试做豆腐,目睹黄豆如何在自己手中变成豆制品。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接触,让你在现代生活中寻得一抹悠然自得的田园诗意。
民族文化汇聚交融
在清虚洞的发展蓝图里,民族文化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方县本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彝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据介绍,清虚洞将全力挖掘民族文化,让游客深入其中,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迎门酒仪式。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会身着盛装,手捧美酒,迎接远方的客人,以一碗美酒,给你送上祝福。
还有彝族、苗族、汉族等老式的婚俗展示,从庄重的求婚仪式,到喜庆的婚礼庆典,每一个环节都含着民族文化内涵。游客不仅能够观看,更有机会亲身体会,穿上民族服饰,按照传统习俗走一遍婚俗流程,感受爱情在古老文化中的别样,弥补过往只能远观的遗憾,收获独一无二的体验。
红色文化传承延展
大方这片土地,同样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清虚洞也不例外。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书香引领,一座饱含红色、民族等多元文化气息的书苑将建立。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思想,以及大方本地的地方文化等。一本珍贵的书籍、一幅历史图片、一件文物展品,将带你带回那段岁月,感受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伟大精神。
游客们可以坐在书苑中,在文字间重温历史,也可以走出书苑,漫步在清虚洞周边,遥想当年革命先辈们在此战斗、生活的场景。红色文化将如同火炬一般,在清虚洞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心灵滋养的精神家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兴起,清虚洞凭其景观与文化内涵,必将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这里的负责人说,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好这片自然环境,让清虚洞的山水永远保持那份原始的纯净与秀美;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完善周边配套设施,从便捷的交通、舒适的住宿到美味的餐饮,全方位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要持续深耕文化挖掘与传承工作,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民俗体验活动、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融入文化内涵,让清虚洞从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变成一座能让人心灵栖息、文化滋养的精神家园。
总之,清虚洞是一部文化史诗,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它是大方的骄傲,也是大方的文化宝库,必将不断推出创新品牌,拥有美好的明天。(文/郭翰 胡静 图/清虚洞组委会)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