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是黔西市民族团结创建模式重要抓手,组织上持续发力,“五项行动”持续深入,“五动融合”持续提升,“五个示范”持续引领,“党建+”模式恰似一根红线,串联起多元文化脉络,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力量,构筑起各民族不断前行奋进的强大动力、精神“高地”,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注入活力。
“党建+红色文化”传承革命薪火,凝聚奋进力量
黔西市大关镇,这片有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大关盐号——红色大关陈列馆·盐运文化陈列馆伫立在文明社区,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红色大关陈列馆,仿若时光隧道,将人们拉回 1936 年。红二、六军团依循中央军委指令,自湖南辗转踏入贵州,挥师黔西北,强渡鸭池河后进驻大关镇,在此燃起革命烽火。在那段日子里,红军心怀百姓疾苦,开仓放盐,救济苍生。
同时,积极宣扬革命主张,传播真理火种,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大关群众深受感召,打土豪、组建游击队,踊跃投身革命队伍。
盐运文化陈列馆的场馆内,完整展现贵州“川盐入黔”那段盐运文化历程。
曾几何时,黔西县大关镇作为盐运重镇,八大盐号汇聚,舟车往来,市井繁华,虽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留存的大量盐运遗迹,依旧诉说往昔辉煌。
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党建引领下挖掘与传承红色文化,意义深远。
党组织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实地研学、主题党日等活动,让党员干部、各族群众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仰。于少数民族同胞而言,红色故事中蕴含的团结御敌、共求解放精神,跨越民族界限,强化彼此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起为美好生活携手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拼搏向前的磅礴力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与坚实基石。
“党建+阳明文化”汲取智慧滋养,厚植文化根基
贵州,作为阳明心学发源地,肩负传承与弘扬这一思想文化的使命。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理念,精妙诠释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之道,宛如智慧清泉,润泽心灵、启迪后世。
历史,公元 1506 年,王阳明因触怒刘瑾,贬谪贵州龙场,却在此开启一段传奇文化征途。
他以开化教导为己任,驱散愚昧思想,照亮当地民众精神世界。此间,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结下深厚情谊,这份情谊牵起黔西象祠与阳明心学交融纽带。
水西人民对象祠的悉心守护,触动王阳明心灵,应约创作《象祠记》,其“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思想,彰显中华民族对人性本善的坚守,以及教化启智、导人向善的智慧。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黔西多元举措,打破文化传播圈层,力推阳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化身贵州与全球文化交流热门话题。党组织牵头成立象学堂,举办学术研讨、文化讲座、研学体验等活动,吸引各族民众踊跃参与,在体悟阳明心学过程中,寻根溯源,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各民族同胞感悟共通人性与道德追求,消除文化隔阂,增进心灵契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让阳明文化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力量的力量源泉。
“党建+民族文化”绽放多彩风情,共绘团结画卷
黔西,这片有着“水西门户、贵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称的地方,聚居着汉、彝、苗等 18 个民族,96.48 万人口在此安居乐业,和睦共生。
各民族文化多元,火把节,映照着各族同胞的热情豪迈,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祈愿;跳花节,花场缤纷,银饰叮当,各族青年男女以舞传情、以歌会友,尽显民族浪漫风情;六月六、三月三、吃新节等民俗节日,各有千秋,或感恩自然馈赠,或铭记民族传承,内涵丰富深邃,形式精彩纷呈。
传统技艺蜡染、刺绣更是民族文化艺术结晶,一针一线、一染一绘,勾勒出民族历史记忆,饱含独特文化密码。
党建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基层党组织助力民俗活动传承创新,搭建展示平台,鼓励民族技艺传承发展。
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非遗技艺培训班等,让各民族文化走出深闺,广为人知。不同民族在文化交流互动中,欣赏他者之美、珍视自身之长,文化交融互鉴,情感亲如一家,编织起紧密团结、多元共生的绚丽民族画卷,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俗传承、文化交融间深深扎根。
“党建+历史文化”弘扬先辈风范,树立时代标杆
李世杰作为黔西历史名人,在地方受到各族群众的追崇。乾隆年间,他身居兵部尚书要职,殚精竭虑、功勋卓著,于朝堂之上,精于吏事、治政有方,为国家安稳、军事强盛贡献卓越智慧与力量;卸甲归田后,秉持为民初心,出资修建文峰书院,倾尽全力振兴文教,泽福后世。其一生清廉自律、勤政爱民,深受乾隆皇帝器重,御赐“恭勤”殊荣,“尚书坊”作为朝廷旌表矗立至今,成毕节市文物。
乾隆五十九年,李世杰长逝,皇帝亲赐祭文,赞其“精良综事之材,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才思敏练、性本公廉”,这般高度评价彰显其高洁品行与斐然政绩。
当下,党建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党组织挖掘李世杰等先辈事迹,开展廉政教育、榜样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以史为鉴、以贤为范,筑牢“以俭为廉之根、以廉为政之本”思想防线。对于各民族同胞,先辈清正廉洁、爱民敬业精神是共同价值追求,跨越民族差异,凝聚起对公平正义、良好政风民风向往,如精神黏合剂,强化民族间价值认同,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传承先辈风范中持续升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立足新征程,“党建+”模式各维度协同发力,深挖红色底蕴、传承阳明智慧、弘扬民族风情、彰显历史风范,汇聚起各民族同心同向、团结奋斗强大合力,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辉煌篇章。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黔西这片土地只是全国民族工作蓬勃开展的缩影,五十六个民族必将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创辉煌未来,共绘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壮美画卷。(图文/郭翰 胡静)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