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入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关部署要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奠定坚实基础保障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其视为“一把手”工程,确保该项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彰显其重要性。为深化此教育,学校出台多个制度文件,如宗教工作实施意见、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开学第一课”工作方案等,为民族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确保措施有力推进。
学校紧密围绕黔南州宣传教育方案,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大会等20余场,层层传达、深入学习,确保全校师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为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方向指引。在此基础上,学校精心组织系列教育活动,涵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的“五个认同”,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培育真挚爱国情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迅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成为新时代征程上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遵循。”2024年10月10日,在科技学院中文0241班的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昌先老师生动开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
科技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与主线,巧妙融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自2024年9月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试点启动,大三18个班级、450余名学子率先受益,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图为: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耀赠为新入职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平台,如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会等,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宣传宣讲活动达120余场,覆盖全校7000余名师生。通过党课、团课、教职工寒暑假培训等形式,持续引领师生思想政治方向,累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堂8场,实现了对全体干部师生的深度覆盖。
突出活动交融深化,强化民族认同情感
10月20日,科技学院精心策划了一场旨在“突出活动交融深化,强化民族认同情感”的实践活动,30余名志愿者热情洋溢地前往惠水县好花红镇翁金村,围绕“青春助力好花红,实践共筑民族梦”的主题,深入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志愿者们不仅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调研与生态环境保护,还通过生动的民族故事与革命故事分享,促进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图为:学校志愿者前往惠水县好花红镇翁金村开展“青春助力好花红,实践共筑民族梦”主题实践活动
科技学院始终将深化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利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五四运动”纪念等重要历史节点,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从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到激情澎湃的“我和我的祖国”青春快闪,再到深情告白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团日活动,这些活动累计超过100场,有效促进了各族师生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突出文化深度浸润,共筑意识坚固基石
2024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携手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于5月22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揭牌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标志着科技学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深度浸润方面展现深远考量。
学校党委副书记左章权强调:“孔学堂的合作将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滋养师生精神世界。科技学院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
图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与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上,科技学院取得显著成效。贺石东老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讲解员”选拔活动中荣获省赛一等奖,张多朋老师的专题研究报告《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的对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肯定,张耀赠老师主持的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路径研究》获贵州省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为科技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图为:科技学院贺石东老师(左二)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荣获省赛一等奖
科技学院充分利用校园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修订完善校园文化育人工程建设方案,合理设置宣传墙,张贴海报和横幅,营造浓厚文化氛围。2024年共张贴海报15张、横幅5条。
展望未来,科技学院将继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路径,致力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共筑意识坚固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通讯员彭金)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