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底蕴织锦绣,生态水花酒谱华章。
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独特的底蕴,散发着时代光彩,诉说着往昔传奇,演绎着当下的盛景。
新开村这片方圆 10.8 平方公里的热土,承载着 12 个村民组、1102 户人家的致富门路,村民们怀揣希望与梦想在此扎根、奋进,于岁月中,刻下一道道深刻的印记。
“新开村有红色底蕴,有绿色产业,还有勤劳的各族人民奋进前行,一定会抒写崭新的华章。”新开村党支部书记谢勇说道。
踏入新开村,像轻启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步入那段热血与赤诚的红色长廊。回首 1936 年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二月,红军长征步伐辗转踏入贵州,王震将军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途经八堡这片土地。
此时,在将军山战斗中身负重伤的四十七名红军战士,被安置在了新开苗寨养伤。夜幕低垂之际,这片热土化身为红军伤员的“避风港湾”。
苗族同胞们怀着赤诚之心,小心翼翼、脚步匆匆地护送伤员躲入洞中,而后在夜色里轮流值守,他们以无畏的勇气,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守护之墙。
粗茶淡饭,皆是他们从牙缝里省下,只为能滋养红军战士们虚弱不堪的身躯;山间采撷的草药,经他们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悉心炮制,化作一帖帖疗伤祛疾、抚慰伤痛的良方。
在这般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四十四名战士日渐康复,重拾精气神,再度踏上长征路,继续追逐革命的曙光。
然而,也有三名战士,将一腔热血永远洒在了这片土地,长眠于青龙山下,以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时光流转,“红军坟”历经 1985 年与 2012 年两次精心修缮,如今蜕变成一座庄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无数人满怀着崇敬与追思远道而来,手捧鲜花、缅怀先烈,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军民鱼水的深厚情谊、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似永不熄灭的火种,代代传承,铸就了新开村独一无二的“红色”灵魂,赋予这片山水坚毅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底色。
新开村依傍着 S211 省道而立,这条省道仿若一条纽带,南北贯穿全境,北向紧密连接川黔交通要道——西南出海辅助通道大纳公路,进川入滇,一路畅行无阻,为村子撑开一扇通往四方、接轨世界的大门。与毕节市飞雄机场、高铁站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间,与高新区更是亲密相拥,短暂车程转瞬即达,仿若城市与乡村在此紧密相拥。
村内通组路、基耕道纵横交错,恰似细密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发展的蓬勃养分,物流车辆穿梭如织,邮政的货车装着水花酒那醉人的芬芳,沿着条条道路奔赴远方,将新开村的独特名片递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水电供应稳如泰山、坚若磐石,通讯网络恰似一张无形却紧密的大网,覆盖全域,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共同构筑起宜居宜业的坚实根基。
“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产业之花绽放,尤以水花酒最为突出。玉米、稻谷,这些优质粮产,在田间地头迎来丰收,积攒起酿酒的雄厚底气。”新开村副主任张启飞这样说。
她还说道,新开苗寨与青龙山深处,两股清泉奔涌而出,水质甘冽清甜,如天赐灵泉,赋予水花酒独一无二、回味悠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花酒品牌。
沿着村居二路沿线,上百家水花酒生产厂家错落分布,传统古酒发酵酿造法代代相传,没有花里胡哨的工艺,也无奇巧繁杂的高端设备,有的只是匠人们质朴的坚守、娴熟的手艺,酿就这声名远扬的“八堡水花酒”,铸就新开村产值的辉煌成就。
五百本土熟练工人,三千周边同行能手,加之金海湖职教城如源头活水般源源不断输送的青春力量,汇聚成一支气势磅礴的产业大军,为水花酒产业注入不竭动力,使之成为新开村当之无愧的“金色”招牌,闪耀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之上。
“不止水花酒,乡村旅游、蜡染纺织等产业也在新开村蓬勃兴起。”谢勇接着说。
走近新寨一二三四组,随处看可以看到,这里是纯苗族聚居的村寨,苗族同胞如生活的艺术家,身着绚丽多彩、绣满故事的服饰,手持精巧细致的蜡刀,于布帛间绘就神秘古老的图腾,经纬线中编织传承千年的技艺,引得四方游人纷至沓来,沉醉于这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之中。
如今新居错落有致、整洁漂亮,基础设施完备贴心、一应俱全,双语教育启智润心、点亮未来,百姓口袋渐鼓,笑容灿烂绽若春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似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画卷,跃然眼前。
青龙山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凝视着新开村的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从往昔红军伤员的庇护所,到如今产业兴旺发达、百姓生活富足美满的美丽乡村,它见证了所有的风雨与辉煌。
这片土地上的苗家儿女,传承先辈热血与勤劳基因,正以梦为马,豪情满怀续写着新开村的传奇篇章,让“魅力民族村寨”之名,传遍四方,成为乡村振兴版图上一抹永不褪色的亮色,闪硕在乌蒙大地之上。(文/郭翰 胡静 图/谢勇)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